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最美基层干部】黄树新:“抱团”养猪带富村民

2018年04月20日 09:55   来源:光明日报   

  【最美基层干部

  清脆的鸟鸣,伴着欢快的歌舞,唤醒了沉睡一夜的乡村。

  4月15日,晨曦微露,广西梧州市蒙山县蒙山镇北楼村的人们已经忙碌起来,或排练节目,或打扫卫生……“再过些天就是广西最盛大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了,我们得抓紧准备,以优质服务迎接八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北楼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树新说。

  阳春时节,放眼北楼村千亩“四季花海”观光农业带,油葵、荷花、格桑花、熏衣草、油菜花等尽情绽放,一派勃勃生机。“过去我们主要发展养殖业,近几年,村民逐渐富起来,就合计共同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好。”2015年,在黄树新及村委干部的带动下,北楼村开始发展观光旅游,如今已成为周边游客乡村游的热门景点。

  事实上,拥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基层干部等诸多荣誉称号的黄树新,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外号——“猪司令”。18岁那年,黄树新中专毕业,学兽医专业的他放弃稳定工作的机会,回到村里办起养猪场,并利用所学当起了兽医。

  当时,北楼村八成以上的农户都养猪,但都是小打小闹、各自为战。在黄树新看来,他不仅要带领农户做好生猪养殖的防疫工作,还要带动农户通过“抱团”养猪致富。几年间,他不仅把自己的养猪场做得红红火火,还带富了不少贫困村民。

  2008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36岁的黄树新高票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过去带领群众养猪是自发的,现在带领群众致富是我的责任。”黄树新说,村党总支部书记虽不是什么“官”,却承载着村民的信赖与期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让群众共同增收致富,是我的首要大事”。

  北楼村虽地处城郊,却“守着黄金地,过着穷日子”,彼时,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村里进出还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村民过半的房屋还是上个世纪所建的土坯房。”黄树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了,不能看群众过着穷日子。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黄树新通过调研走访后,倡导推行“公司+合作社+养殖园区+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开展对贫困户的产业帮扶,采取领养、托养、资金入股三种方式发展黑土猪养殖。

  村民合力“抱团”,效果立竿见影。仅2014和2015两年,社员及农户共出栏黑土猪2万多头,直接增收500多万元,先后带动360户群众走上养殖黑土猪致富之路,黑土猪养殖成为蒙山县的产业促脱贫典型。

  黄树新并不满足传统的养殖生猪售卖,而是把目光看得更长远,力争在各个环节实现经济效益。“我们合作社的猪肉进超市、进专卖店,并且做起了冷链销售,销售路子越走越宽广,通过深加工制作肉丸子、腊肠等,每头猪可以增收上千元。”黄树新介绍说,目前,“蒙山黑土猪”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黄树新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北楼村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如今,全村24个村民小组中,已有22个小组通上了水泥硬化路,水利、人饮等工程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村民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比2008年翻了近两番,北楼村成为远近有名的致富明星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参加党的十九大回来后,黄树新利用各种机会给村民讲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他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我将和村委干部一道,一手抓‘勤’,一手抓‘廉’,坚决履行好十九大代表的职责,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本报记者 周仕兴)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