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生态格局中的乡村振兴新天地

2018年05月11日 09:54   来源:青海日报   刁永萍

  本报记者 刁永萍

  一幅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铺展;

  一场关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变革,在这里已经拉开大幕;

  一条依托花海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外向拓展的发展之路,在这里持续绽放精彩;

  这里就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窎沟片区。

  从县城出发,沿桥阴公路向东南行7公里就到了朔北藏族乡窎沟片区。从菜子口村开始,一路驶进,一直到边麻沟村,窎沟片区共10个村。

  来到边麻沟村,眼前的景象让人欣喜:洁净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清新亮丽的民居错落有致,恬静优美的农家庭院如诗如画,依山而建的花海正蕴育着新的生机。

  没错,这里就是依托花海旅游,从一个脑山农业村转变为乡村旅游示范村;从一个无人识的“乡村姑娘”变为耳熟能详的“俏佳人”,边麻沟村经历了一场历史性嬗变。

  乡村美景令人陶醉

  每到夏季,一进入窎沟片区境内,空气中就飘来了阵阵清香,令人陶醉。这里有百花齐放万朵争艳的花世界,有舒适而凉快的林谷小屋,是自驾游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2016年,边麻沟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整合各类资金1300多万元,实施了“花海”农庄乡村旅游项目,并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收益。

  为了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早在2014年,边麻沟村就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实现了农村绿化、亮化和美化,通过奖励性住房建设,村民们盖上了砖瓦房,条件稍好的农户盖起了楼房,村容村貌得到了整治。

  如今走在村庄里,破旧的土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红砖墙,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直到村口,村里建起了休闲广场,村民农闲时间像城里人一样跳起欢快的锅庄。

  近两年,在李培东的带领下,边麻沟人集思广益,利用荒坡土地和已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争取并落实旅游扶贫项目,努力打造出了包括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为内容的“花海”乡村旅游品牌。

  今天,边麻沟村的发展并没有止步……

  站在花海景区门口,顺着李培东手指的方向向南望去:在南边山上靠西面的位置,依托去年栽植的10公顷玫瑰,打造森林康氧项目;而在东面的山坡上,准备打造一处戏雪的场地,以填补冬季旅游项目的空白;在现有一处游乐场的基础上,今后增加拓展训练等项目……李书记如数家珍般道出了今后的发展规划:

  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受益的终属老百姓。

  背姐农家院,自2016年开业至今,收入不断增加,这些天,农家院正在改造升级中。“现在来花海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原来的经营规模远远不够。今年我们家的改造投入近30万元,建成后,大约能接待20桌客人。”郑背姐的话里满是憧憬。

  如今,在流转的土地上,薰衣草、金盏菊、格桑花等30多种花卉,将昔日单调冷清的边麻沟村,变成了花的海洋。

  村民们都感慨:村里整个变了个模样,道路整洁了,环境优美了,一排排云杉、丛丛鲜花把村庄打扮成了花的世界,生活在“花海”里,感觉生活就像这花一样多姿多彩。

  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边麻沟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切实尝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这其中离不开党支部战斗堡垒发挥的作用。

  现如今,边麻沟村周边村子党支部也逐渐变得坚强有力,并迅速融入窎沟片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当中。

  通过“花海农庄”引领,周边的东至沟、花科庄等村也兴起了乡村旅游,东至沟投资20万元,修建了健身徒步通道,与花海相连,连成大旅游景区,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在边麻沟村花海农庄景区门口,向花海山头眺望,一条黄色的木栈道清晰可见。随行的朔北乡党委书记黄玉珍说,山的那头就是东至沟村,这两个村定位不同,边麻沟村主要以观赏为主,主“动”,东至沟村则以休养为主,主“静”。

  而提到定位的不同,就要说一说窎沟片区核心区的发展。

  2017,在南京市、省扶贫局、省旅游局等单位的帮扶下,朔北藏族乡突出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设计规划理念,确定“花海秀谷、藏乡田园”乡村旅游品牌,“一核一带三组团”的全域旅游发展途径,推动全省生态旅游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

  其中,边麻沟村和东至沟村属于核心区,两村的节点景观、道路、水系、墙体立面改造和污水管网的建设由南京江宁交建集团施工建设。

  由交建集团、旅游集团与大通县的共建项目——南京市与西宁市对口援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属于大通县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核心区域内。

  目前,一期项目建设中的污水管网、停车场、入口形象大门、民俗文化街、共建广场、水系景观、木屋、栈道、房屋出新等建设任务已完成。

  黄玉珍说,该项目分两期建设,计划在2018年底完成。该核心区项目建成后,将对大通县突破城乡二元发展“瓶颈”、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来到东至沟村,畅通的马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沿途的小木屋更是独具特色。

  去年,通过项目带动,在东至沟村共修建了21栋林谷小屋。眼到之处,木质结构的小屋与周边的天然林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小屋,共有两种户型,一种是97平方米、三居室,另一种是87平方米、两居室。待夏日到来,游客可居住于内,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

  而对于东至沟村的老百姓来说,变化的不仅仅是周边的基础设施,精神面貌的改变更是前所未有。

  早在1996年,村民兰守仓就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抓住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2016年,他在马路的北面新建了一间小卖部,地理位置紧靠路边。

  兰守仓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具体,他说,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大部分都是城里人,他想把自家的小卖部的格局打造成超市的类型,同时发展电商,帮助村民网购或者销售一些土特产,增加增收渠道。

  乡村经济合作共赢

  以边麻沟村为例,2016年,花海景区门票收入达140万元,带动本村20户村民发展乡村自助游,15户村民开起农家乐,15户村民摆起特色小吃摊位,解决本村50人就业,老百姓的月工资有2000余元,并带动乡村住宿10家。

  同时,辐射周边村庄经济发展、合作共赢,开启了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这期间,边麻沟花海吸引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临时务工,每天每人增收70元。带动周边村发展自驾游8家。

  周边村庄,立足村情开启发展新模式。如麻家庄村,动员村民种植当归,喜获成功。

  就在采访返回的路途中,我们碰见了麻家庄村第一书记杨海军。

  他高兴地说,我们沾了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项目的光了。

  麻家庄村处在窎沟片区的中间位置,村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当归种植。

  从2015年小规模种植,到2016年的37.33公顷,再到2017年72公顷的规模,麻家庄村民把土地资源盘活,转化为产业,依托青山绿水,求得群众生活富裕和谐的金山银山。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发挥种植业脱贫,创办合作社。

  2017年,麻家庄村在2016年种植当归收益较好的基础上,利用10万元的产业扶贫周转资金和5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组织成立了大通县禾辉多种农业种植合作社,集中购买当归种苗、化肥和地膜,并与供货方签订协议保证种苗抽薹率控制在30%以内,如抽薹率超出则由供货方按比例赔偿损失,以此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

  除此之外,多点开花增设岗位。

  边麻沟花海建设至今,村里有300名妇女在花海临时务工,还有4名长期干活。

  今年以来,窎沟片区的旅游产业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一切还源于朔北藏族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为核心,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并重,生态之美与生产之美交融,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激活乡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依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今年,朔北藏族乡将大力提升生态绿化水平,全面启动窎沟片区10个村的造林绿化工作,进行景观式绿化,美化家园,同时加快窎沟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东至沟生态水景观建设项目、窎沟片区8个村农户污水管网建设项目;以及投资50万元的东至沟村、边麻沟25户农家乐卫生厕所、厨房改造项目,并全力推进马场和郑家沟2个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全力建设村容整洁环境美、村貌悦目清新美、村庄亮丽家园美、村风文明身心美的美丽村庄。

  而今,这里,村村有各自的特色:

  ——在菜子口村,可同时眺望牦牛山、老爷山,今后可定位为旅游型村庄,发展农业种植体验;

  ——花科庄村,通过原有的农家乐、农民画墙绘等资源,发展花卉种植等产业;

  ……

  这里,就是窎沟片区。以边麻沟花海为圆点,凭借着旅游产业兴农、生态为纲强村、党建引领促发展的路子,朔北藏族乡正在努力描绘乡村振兴的崭新样本。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