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代表:调整产业结构,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2017年11月29日 11: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1月26日,苏生成(左一)在村里新建的垃圾处理点了解工程建设情况。新华社发(潘彬彬摄)

  据新华社西宁11月28日电(记者黄涵、李亚光)参加完党的十九大返回青海,党的十九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便穿梭于青海各乡镇、社区等地,已开展了20多场宣讲。

  “作为十九大代表,我一定把党的声音传到田间地头,让会议精神传遍角角落落。”奔波的疲惫丝毫没能撼动苏生成的激情。

  苏尔吉村属于浅山地区,十几年前,靠天吃饭的村民种着麦子、土豆、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人均年收入只有700多元,许多人连基本温饱也不能保证。2000年,苏生成当选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后,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富起来。”

  上任后,苏生成首先完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解决了灌溉问题,然后积极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引导村民种植西兰花、菠菜、娃娃菜,并于2007年成立湟中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如今,苏尔吉村已成为青海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村,“苏尔吉牌”蔬菜远销各地。靠着蔬菜种植业,村民们陆续盖楼买车,2016年人均年收入达到9200元。

  村民李贵兰家里共六口人,去年年收入达到12万元。提起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多亏了国家好政策,日子才越过越红火。听了苏书记的宣讲,我们对今后的日子更有信心了。”

  苏生成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既激动万分,又感到重担在肩。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变农村的物质生活。”学习十九大报告之后,一个全新的苏尔吉村在苏生成心中逐渐成形。“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单一的蔬菜种植挣钱,下一步,我们村要齐心协力发展集农事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打破保守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的道路还很漫长,但苏生成说:“把十九大精神转变为行动,我相信让村民搬进高楼大厦过城里人的生活,让城里人租农家小院享受田院生活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