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贫路上殉职干部和先念:不忘初心,大山的儿子将生命融入大山

2017年11月13日 10:5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7年1月24日,和先念(右二)在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走访贫困户。

  连日来,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中,和先念这个纳西族男子的名字,不断被乡亲们提起,不断被人们叨念

  从贫家子弟到县里的干部,他一路保持本色;从普通干事到财政局长,他秉承着初心:从山间小路到农家小院,他洒下数不清的汗水;当危险来临,他推开同事……

  和先念,他是乡亲们眼中的好心人、贴心人、好干部;是这片大山养育的儿子,也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大山,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这方山水

  本报记者王长山、杨静、杨牧源、蔺以光

  天气阴沉,山路泥泞。

  “砰!”的一声,一块石头突然从山坡上飞出,砸向山路上并肩行进的两个人。

  “这时,他突然向后推了我一把,我腿部突然一阵剧痛,倒地瞬间,看见和局长也重重地摔趴在地上。”木映红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10月24日,在维西县叶枝镇新洛村委会的宣讲活动刚结束,县财政局局长和先念就带人驱车进山访贫。山路上颠簸了约半个小时,又步行3公里多,来到托八村小组。

  村寨紧邻澜沧江,四周沟壑纵横,“望山跑死马”是形象的写照。当地发展滞后,改变这里的想法一直在和先念脑海中挥之不去。

  进牛圈、围火塘、聊种养……访问了几家后,他和同事木映红结伴,准备到山涧边的贫困户余天银家再看望一下。

  短暂昏厥后,木映红醒来后看到和局长趴在泥地上。木映红担心他窒息,便爬过去把他翻过身来,但他已昏迷,呼喊不应。

  为了找到通讯信号,木映红忍痛爬到几米外的小土堆上,高举手机拨打电话。一连拨打了40余次,才打通了新洛村总支书记马福生和维西县医院副院长杨勋的电话。

  “到了后,我就傻眼了。”闻讯赶来的余天银第一个赶到,看见和局长全身在抽搐。随后,大家纷纷赶来,开展救治。但是,和先念因被石头砸中头部伤势过重,当晚不幸去世。

  “要不是他推了一把,我的伤也会更重,后果不敢想。”记者在维西县人民医院病床上见到木映红时,她仍喃喃自语。经医院诊断:她右侧胫腓骨中下段、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

  泪别“好人”

  “在维西,一个人的离去能引起这么多人的牵挂不多见,那是因为他曾牵挂感动了很多人”

  近日,记者探访托八村小组,只见左侧的山峰高耸入云,右侧远处澜沧江奔腾不息,一条条山路弯弯曲曲在山坡上延伸。和先念出事的路段已新铺上了一层土石,正在做硬化的前期工作。村里的乡亲们大部分听不懂汉语,但提起和先念的名字时仍悲伤不已,连声说“好人”,四村八邻提起和局长也连竖大拇指。

  和先念1972年出生,老家在叶枝镇姑腊村,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十分破旧,屋内没有像样的家具。位于二层的阁楼里,靠窗摆着一张床。春节等假日他会回来看看家人,在这里住上一夜。床铺仍保留着原样,记者探手过去,被褥单薄,一阵冷凉。

  先念小时候就很听话,因为家里穷,邻里亲朋资助他不少。“别人这么帮我,我也要回报!”和先念说过的这句话深深印在叶枝镇老职工王学仁心里。今年61岁的王学仁在叶枝村任文书时曾救济过和先念家。“先念人品好,做人做事非常诚恳。”

  叶枝镇主任科员赵玉林说,先念在叶枝镇工作时就爱帮助别人,哪家有困难资助个几百元是常事。

  叶枝镇中心完小校长张君长至今仍念念不忘和先念协调了数百万元资金,改善600多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一事。“他还从财政局内部协调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好教师及关心教育的家长。”

  老百姓孩子考上大学,很多人要助学资金,有些不符合条件的,他自己掏腰包也要支持……

  叶枝镇中心完小学生余志强学习成绩好,但家庭变故影响学习,他知道后便决定帮助,承诺一直到大学都会想办法。

  不管是做职员,干镇长,还是当镇党委书记、财政局长,热心帮助乡亲已成为和先念的习惯。“他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就是老想着百姓。”塔城镇启别村委会主任和金光说。

  “别说先念是救人,就是一头牛,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种情况下他都会救。”提起救人,塔城镇干部陶勇抽泣不已。

  和先念殉职在扶贫路上的消息在群山峡谷中传开。很多乡亲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这样就走了?家住新洛村托八组的余树生,与70岁的妻子相依为命,是和先念挂钩的贫困户。“他常来家里帮扶,怕我们听不懂汉语,用傈僳族语给我们讲。日子变好了,可他走了,心痛啊!”

  10月25日,拉着他遗体的车从叶枝镇出发到县城,沿途许多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目送车子。进入县城时,街道两旁许多市民也肃然而立。

  “在维西,一个人的离去能引起这么多人的牵挂不多见,那是因为他曾牵挂感动了很多人。”10月27日,县城住建局家属区内挤满上千人,大家挥泪送别和局长。

  心系群众,他是大家的贴心人

  “他为别人的事可以百般求人,对自己的事从不上心”

  澜沧江在峡谷中奔腾而下,两岸山峰林立。

  从叶枝镇到新洛村,从姑腊村到托八组,无数个村庄里,留下了和先念数不清的身影和汗水。

  财政所干事、所长,叶枝镇副镇长、镇长,塔城镇党委书记,县农科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岗位和职务不断变化,但他为百姓为群众办事的干劲一直没减分毫。

  1994年毕业后,和先念到了叶枝镇财政所,开启了为乡亲们的奔忙的人生。到财政所不久后,便任梓里村新农村工作队队长。“他见面称为我老哥,他朴实,做事也认真。”今年50岁的余康生是梓里村村民,回忆当年认识和先念并成为朋友时,仍神情激动。

  “他办事总是先调研,然后下力气推动实施。”梓里村条件差,发展成为难题。和先念先到村里摸情况,遇见谁家喝粥,蹲下来就和大家一起吃,没有架子。

  好的产业需要带头人,他盯上了时任拖八科村小组组长的老哥余康生。

  “多次探讨后,认为养猪仔是个不错的选择!让我带个头。”余康生说。余康生家当年就养了5头母猪,又带动村小组38户人家一户养一头。和先念领着余康生找销路,当年就卖出了200多头猪仔。

  “以前村民自养自吃,没想到靠它换票子。”余康生成了大家信服的带头人,后来他家养到12头母猪,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民尝到甜头后,和先念又帮助大家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最好时全村一年可卖出3600多头猪仔。

  正是靠养猪打下的基础和积累,余康生又发展大米产业。这时,和先念已是财政局长,来到梓里村调研时,又帮助余康生谋划产业升级和深加工,缺资金,就帮助争取100万元的扶持资金。目前,加工厂房已焕然一新,新生产线也开始运行,一茬新米已上市。“和局长是看到我这个企业可以辐射全镇数千亩的水稻,让大家的米能卖上好价钱。”余康生双眼泛湿,“特别想把新米给他尝尝,但再也没有机会了。”

  深入考察,找到适合产业,发展带头人,最后带动一方。这是和先念多年坚持的“法宝”。新洛村有16个村民小组1421人,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148户455人。2015年新洛村确定为维西县财政局挂钩帮扶点后,和先念和财政局的同事就成了村里的常客。

  “他轻轻推开院门,一脚踏入泥泞的院内。”65岁的村民余跃华记得第一次和先念局长来家时情景。接过递过来的水杯就喝,满是灰尘的凳子擦都不擦就坐下,穿得很普通,余跃华心想这哪像个局长。

  和先念在村里挂钩3户,余跃华家是其中比较贫困的一户。在凹凸不平、泥泞不堪的院内,和先念与余跃华拉起家常,了解家里情况。不久,和先念便安排给他家的院子内铺了水泥,房前屋后做了排水,还送来了一只优质种羊。

  记者在余跃华家看到,入户道路已铺上水泥,家里通了自来水,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局长每次来都会问牲口、土地、粮食,讲解政策,问有什么需要,逢年过节还会送来被子和大米。”余跃华说,他就像亲人一样。和先念出事那天,因行动不便,余跃华只能在院子里远远看着救护车离去,心痛不已。

  余跃华家是维西贫困户的缩影。到去年底,维西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3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在6月份的一次汇报中,和先念认为,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维西要完成全年财政收支任务面临挑战。他专门向省财政厅进行汇报,请求加强对维西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在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和藏区发展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扶贫要精准,产业要精准。这也是他一贯的理念。马福生说,和局长生前多次带队到村里走访调查,协调扶贫资金1400余万元,帮助村民发展当归、桔梗等种植业。“这解决了村子产业的问题。”

  “你们要做一村一品才有出路。”这是令塔城镇其宗村委会主任阿茸印象深刻的一句话。2008年和先念到村里支招后,让阿茸去漾濞等地考察核桃种植,因没考察经费,和先念筹集了1万元,支持阿茸带村民考察。还协调林业部门联系挂包其宗村,直至核桃挂果。现在,其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当时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元。

  对许多外来的工作队员来说,语言不通是个大问题。和先念会纳西语和傈僳族语,在一次支部联建会议上,有多位纳西族村民,他就用纳西族语言鼓励大家,讲解政策。云南省财政厅驻维西县拖枝村的工作队员说,他就像个桥梁,让我们更近地倾听到贫困户的心声。

  村民是亲人,对同事和先念关心同样细致入微。

  在塔城镇工作时,一工作人员与妻子闹别扭想离婚,妻子带来很多家人到镇政府“理论”。和先念出面做工作,并自掏腰包带大家到饭馆吃饭。又和该工作人员聊到晚上九点,最后二人和好。

  杨伯元的女儿在州里上中学碰到困难,和先念陪着一同去找人解决;财政局农财股股长鹿耀东身体不好,到昆明出差时,和先念总要打电话提醒他要检查血糖水平。

  他还多次向上级反映老同志的待遇问题。至今,在他手里已解决了20多个职工科级待遇问题。“他只想着帮别人解决待遇。”已经解决待遇问题的塔城镇老干部张志勇说,他为别人的事可以百般求人,对自己的事从不上心,还常说“工作干好是本分”。

  现在,托八村民小组通组道路已开始铺上碎石,这是和先念生前一直挂念的道路。村民说,他已无法再到这条路上行走,也不能再来看望我们了。但大家永远忘不了他。

  不忘初心,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总有用不完的劲”

  摆设简单,一些笔记、文件依然有序地摆在桌子上,一如他离开前的样子。

  在维西县行政中心四楼的财政局办公区和先念的办公室里,吸引记者目光的是一本本笔记,上面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诗情语句,每一页清楚地记录着工作内容和计划,甚至粘贴着一些剪报、文件。

  10月22日,和先念联系一个协会,准备在中路乡吉介土中心完小给孩子捐赠过冬的校服和旅游鞋。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接待安排和捐赠时间。这是记者看到的最后一篇工作笔记。

  “他就是一个拼命三郎。”杨伯元说,年终决算时,夜里12点前必须完成上报,他就一直陪着大家加班。

  “和局长是我所见过的最拼命最认真的干部。”与和先念共事4年多的鹿耀东很是感慨。现在扶贫切块资金、计划项目很多都在农财股,任务繁重,鹿耀东等人加班,和先念也会跟他们一起熬。“我们晚上做项目文本,他就陪着一起做。”

  “他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总有用不完的劲。”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杜一敏说,很多驻村队员都乐于向他求教,而他在不同岗位都保持着不断学习的习惯。

  和先念为工作已“拼”了多年。

  2000年11月,一份材料很急,不及时交的话会影响叶枝镇财务年审和项目申报。和先念便马上出发去县财政局。不料,车子翻到山路下距澜沧江几米远的地方,造成他脊椎受伤,动弹不得。当人们把他从车里抬出来时,他手里还紧紧抓住资料袋。直至和先念同志牺牲前,每逢天阴下雨,他的背部还会隐隐作痛。

  和先念在叶枝镇财政所的工作井井有条,做的账清清爽爽。资金账本每年有100多本,但有审计来询问,他都答得一清二楚。王学仁说,领导批条,如果不符合规范的,他不执行,但会给出建议怎么办。

  正因工作有计划、有想法、很能干、人又好,2002年和先念被镇上的代表推选为叶枝镇副镇长,2005年又被推选为镇长。

  和先念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以贯之。到塔城镇担任书记当晚,就请副书记、镇长在宿舍里面谈工作,一直到凌晨3点。

  腊普是河塔城镇的母亲河,河岸多处有挖沙、开矿的情况。和先念在河边行走时,双眉紧皱。“脏乱差怎么行?生态可是宝贵资源,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矿山、挖沙审批一律不批,有人告状,有人骂他,他毅然顶住压力。

  和镇上的干部探讨时,和先念提出搞替代能源,镇政府推广太阳能路灯,在巴珠和生态好的地方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并写入了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和先念选择生态好,但是最贫困的巴珠村做试点。多次到村里开会讲生态,讲利用好巴珠林地优势。一次夜里开会,他衣衫单薄冷得发抖,但坚持听群众讲3个小时。

  “要保护好生态,一定不要砍伐森林。”“生态以后是巨大财富。”这些话至今塔城村委会主任阿礼楚还能脱口而出。“现在太阳能90%都覆盖,节柴灶70%,环境更好了,山更绿了。真验证了他的话,留下的是金山银山。”

  工作上他不但拼劲十足,也严字当头。

  2002年前后,有老板送给他一万元钱,求他追加项目资金,他坚决不肯,把钱交给财政所两个同事,让他们一周内将钱退给老板,一周内不来取就上交国库。老板很无奈,最后把钱取走了。

  和先念母亲去世时,塔城镇一些干部想去送别。县发改局主任科员和金光说,大家很多人没有见过他母亲,按当地风俗,去送一下,人之常情。但和先念给多位镇村干部打电话说:任何一个干部职工,不能以各种理由来。当时大家不理解,想不通,都说传出去让人感觉塔城镇没人情味。

  自己的姐姐依然住在姑腊村的老屋里,但他只帮别人,不帮自己;帮助很多人解决待遇问题,但他从没向组织申请要过任何待遇,也没有伸手向组织要过一分钱,写过一张条子。

  和先念身形瘦弱,面容和善,说话柔和,穿着简单。在塔城镇工作时,一套二三百元的西服穿上就脱不下来。同事回忆,和先念一次搬家,值钱的就是一台电视机,还是为了新家买的,一辆小轿车一个上午就搬完了各类物品。“普通职工的家具也比他丰富得多。”

  在妻子唐金玉眼中,和先念是个“工作狂”,上班也忙,下班也忙,家里加班到夜里两三点是常事。唐金玉是县医院内科主任,工作也十分繁忙。他们的小孩都没时间看管。“他爱身边每一个人每个生命,就是忽略了自己,不为自己考虑。”

  10月23日晚上,和先念依然回家很晚,向唐金玉丢下句“第二天要去叶枝下乡”话后,便开始看材料。唐金玉没打扰他,便去医院值班。

  “以为和平常下乡一样,但那晚竟成了永别,他甚至都没留下一句交代的话。”过去好多天了,唐金玉提起当晚仍眼含泪水。

  在他家的书房,记者看到他当晚读的最后一本书《新预算法解读》,他读到的第76页上,留下了折痕。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