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村民家易地搬迁前的情景。
图为易地搬迁后的新居。(图片来源:林芝市巴宜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图为精准扶贫户晾晒灵芝。(图片来源:林芝市巴宜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鲁朗,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这座位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的国际旅游小镇,如今成了西藏旅游的新地标。东巴才村就坐落于小镇中的花海牧场。随着小镇“开门迎客”,村民也开起家庭旅馆。靠吃上“旅游饭”踏上致富路,这是巴宜区脱贫实践中的一个鲜活例子。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二批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就是其中之一。
贫困发生率由8.89%到0.18%
林芝市巴宜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平均海拔3000米,在高原上海拔相对较低,又有“天然氧吧”之称。在这块10238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长期居住生活着藏、汉、回、门巴、珞巴等10多个民族和僜人,总人口6.7万多人,其中农牧民达1.73万多人。
2016年年初,巴宜区仅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就有556户1546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近10%。
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10月作出的《西藏自治区巴宜区2016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报告》(以下称评估报告)称,巴宜区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藏东深山峡谷贫困地区于一体,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多种致贫因素叠加,加上贫困人口分布较广、贫困程度较深,导致扶贫难度较大,脱贫成本较高。
不过随着脱贫工作的推开,截至2016年底,全区完成建档立卡550户1514人的减贫任务,减贫人口占年度建档立卡人口的98%,退出贫困村67个。此时巴宜区的贫困发生率由8.89%降至0.18%,达到国家中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的要求,随之顺利通过国务院脱贫摘帽督导组和评估组的评估考核。
“五看”识贫保障兜底
巴吉村的朗嘉今年14岁,自8岁患上糖尿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不少。2016年,在精准扶贫政策推行下,朗嘉得到了免费治疗。除了这样的大病大灾致贫外,家庭贫困的原因又各有不同。在脱贫工作中,两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识别贫困?怎么帮助脱贫?
据巴宜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介绍,巴宜区有个“五看”的识别方法,即看房、看生产资料、看劳动力、看家中是否有病和灾、看家中是否有学生。这既是家庭经济状况的直接表现,也是多数贫困产生的原因所在。
据评估报告分析,巴宜区致贫原因最主要的是缺资金和缺劳动力,一是高原相对艰苦的生产条件下经济积累薄弱,二是部分家庭孩子较多,抚育支出高,相较之下劳动力则显不足。这也与当地的教育和生育观念息息相关。
政府的针对性投入在这当中就显得极为重要。据巴宜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数据,巴宜区政府在配套产业资金2057.7万元的基础上,再次投入资金2690.66万元用于精准扶贫工作。资金分别流向扶贫创业投资公司、易地搬迁附属设施建设、居住环境美化、教育、医疗救助等方面。
例如,巴宜区在全国率先实行15 年教育免费政策,另每年给与交通费等补助。根据评估报告,所调研乡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补助政策全覆盖。
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
林业管护员、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监督员、旅游保洁员、环境监督保洁员、水资源管护员、草原监督员……除了兜底的社会保障,巴宜区还为扶贫对象“定制”了这样一批“特殊”的工作岗位。全面整合环保、林业、农牧、旅游、国土等部门资源,截至目前,巴宜区已向扶贫对象提供就业岗位766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提升困难群众的就业能力,巴宜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实现就业脱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也曾表示,在贫困地区脱贫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林芝旅游资源丰富,这也为当地扶贫提供了“吃旅游饭”的条件。于是,章巴农家乐、更章门巴民族农家乐等民俗项目发展起来。顺着同样的思路,更章乡更章村藏鸡养殖场、布久乡珠曲登水果种植基地、米瑞乡色果拉绵羊养殖基地、林芝镇氆氇加工坊等种养殖项目在政府扶持下一一建立。
阿旺原本是东巴才村的贫困户,今年5月,他拿到了旅游门店的经营权,开起了自家的酸奶店。“回忆起过去的日子,简直和现在没法比。”他说,酸奶店生意不错,旅游旺季每个月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同样将家庭旅馆开在鲁朗小镇旁边的平措大叔则感叹,“没有现在的好政策,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好生活。”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