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为精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2012年以来,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中,大扶贫项目完成投资16579.2亿元,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76.8万人,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
决战决胜大扶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既需要火热的情怀、坚定的担当、苦战的干劲,更需要科学的精神、精准的谋划。
抓好抓实重大扶贫项目建设,我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领,构建政策和项目支撑体系,指引全省脱贫攻坚一路扎实推进。
《贵州省“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实施规划等,是我省通过加强规划,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代表性文件。
围绕落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省发展改革委相继研究起草《省发展改革委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关于降低绿色农产品冷链成本若干政策措施》《关于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劳务用工中使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力脱贫攻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有了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政策支持,贵州产业扶贫不断抓出新成效,重大项目次第开花。
扶贫产业基金项目申报入库工作在全省范围深入推进。目前,全省入库项目已达7000个,项目总投资13888亿元,拟申请基金8626亿元。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项目储备496个,项目总投资1741亿元。
探索“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贫困户变股民”,稳步推进印江、雷山、望谟、普定4个县资产收益试点项目建设。
玉屏、从江、锦屏、三穗实施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项目建设,争取到中央资金支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普定、贵定、黄平三个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改革试点项目,被列入国家级试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
我省还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15亿元,安排省预算内资金1400万元,支持17个县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助推乡村旅游业发展。
探索新方式推进产业扶贫,盘州市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实践经验产生了全国性影响,被列入2016年省重点项目,获得1.22亿元资金扶持。致富带头人陶正学,带领示范园创造出“党建+园区+村委+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三变”改革最大化,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带动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2012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9亿元,扶贫方式由单个项目扶持向产业化扶贫转变,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等十大扶贫产业,既美了生态,又促农增收。
产业扶贫高歌猛进,贵州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同样形成有特色的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01.17亿元,国家财政贴息长期低息贷款318.5亿元、专项建设资金83.57亿元,实施易地搬迁扶贫105万人,建成安置点1221个。
群策群力,我省坚持不懈探索易地搬迁扶贫的成功途径:
在“五个坚持”面上“织布”——坚持以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管理,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坚持严格控制住房建设标准和建房成本。
在“四条线”点上“绣花”——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住房建筑面积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
下好“织布”“绣花”功夫,贵州形成“五个三”经验——盘活承包地、山村地、宅基地“三块地”;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探索集体经营、社区服务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个机制”。
探索“五个三”,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继续成为搬迁户收入来源;让搬迁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脱贫的路越走越平,小康的路越走越近,幸福的路越走越宽。贵州易地搬迁扶贫首战告捷,全国易地搬迁扶贫2016度考核,我省成绩名列全国第一,受到了国务院表扬激励。
8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发出了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令,重点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行动、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发展、教育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精准医疗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等七项具体措施,集中精力、集中火力攻克坚中之坚。
号角声声,贵州脱贫攻坚蹄疾步稳,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