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脱贫攻坚纪实:把庄严承诺写在中原大地上

2017年07月21日 10:37   来源:河南日报   

  商城县在黄柏山实施旅游扶贫,山区居民通过发展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

  兰考县考城镇刘土山村通过种植玫瑰脱贫致富。

  汝南县张楼乡杨沟村装上了路灯,昔日贫困村变了样。

  汝阳县实施“巧媳妇”工程,农家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这是举世瞩目的减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已有47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今年还将有1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确保到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精准发力,一场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原大地扎实推进。

  责任越压越实

  省级层面挑起领导重任,市县层层立下军令状,逐级夯实落实责任

  2016年4月19日,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走村串户,来到已经脱贫的村民翟进喜家中,详细询问家中几口人、收入靠什么、何时脱的贫,扳起指头与村民一笔一笔核算收入账,并叮嘱当地干部对贫困家庭要摸清实情,真扶贫、扶真贫。

  他就是省委书记谢伏瞻,兰考县是他的脱贫攻坚联系点。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只要全省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向党中央、国务院,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与此同时,省长陈润儿也来到联系点——卢氏县调研脱贫攻坚,并在短时间内先后到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和黄河滩区等“三山一滩”地区调研。

  此时,摆在我省面前的脱贫任务极其艰巨。到2015年年底,全省还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全省县(市)的一半。农村贫困人口有430万,总量排在全国前列。这些贫困人口从地区看,多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石山区;从人群看,多是因病因残缺乏劳动能力的家庭。

  正视困难,是为了更好地克服困难。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率先垂范发出明确的信号: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

  我省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58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建立了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工作制度。37名省级领导联系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直部门联系15个省级贫困县,不脱贫不脱钩。2016年以来,谢伏瞻24次、陈润儿21次到贫困地区及所联系县调研指导,其他省级领导干部到所联系县调研督导合计140多人次。各市县分别建立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帮扶制度。

  实现脱贫攻坚三个全覆盖。全省选派1.2万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共有9523家单位参与定点扶贫,派遣蹲点干部2.8万多人,实现对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各级层层选派干部,实现对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从去年5月26日至今,我省先后召开脱贫攻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推进会议,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全省各市县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层层立下军令状,逐级夯实落实责任,全力实施精准扶贫。

  在去年强化督导的基础上,我省组成10个专职督查巡查组,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全方位督查巡查,推动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

  施策越来越准

  完善“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实施精准扶贫,下足“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省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要求、做好精准这篇关键文章,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下一番“绣花”功夫,务求精准落地。

  出台完善“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打出了“组合拳”。省委、省政府在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抓重点,解难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只有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弄清致贫原因,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从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我省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连续两次开展“回头看”,再核实,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大幅度提高,信息数据和档卡资料进一步完善,精确锁定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精准识别中,我省各地还总结出诸如“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等评定程序,让扶贫工作更具操作性。

  今年5月到6月,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我省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认真落实“六个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前期发现的多种问题。贫困人口识别做到了应进则进,应退则退,脱贫攻坚的精准基础基本筑牢。

  ——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夯实各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让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有效传导到最末梢的基层干部。

  今年4月,我省根据《河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办法》,对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党委和政府进行考核。对综合评价较好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考核排名后6位的省辖市、后3位的省直管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这一做法在全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激发了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党委、政府投身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今年4月,我省出台了《市县党政正职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考评办法》,对全省18个省辖市、52个贫困县和77个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县(市、区)党政正职进行考核,以压实市县党政正职脱贫攻坚领导责任,确保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结合实际,我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要求具体化,重点做好“转、扶、搬、保、救”五篇文章。

  转移就业脱贫。台前、内黄、滑县等在贫困村建立乡村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产业扶持脱贫。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电商等在全省蓬勃发展,大批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走上脱贫路。

  易地搬迁脱贫。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2016年全省建设集中安置点310个,对9.74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社会保障脱贫。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44万人享受到低保、五保政策。

  特殊救助脱贫。上蔡县、漯河市郾城区分别建立扶贫助残托养中心、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康复中心,对重度残疾人进行集中供养。

  ——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扶贫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在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我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推出“助保贷”“惠民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实施“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等金融扶贫模式,以财政资金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用于扶贫。

  卢氏县围绕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建成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共担、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已带动贫困户2800多户。兰考县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13户农户今年7月获得普惠授信贷款。

  这是我省精准施策、全方位出击的基本战术。与此同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等也在我省全面开花。上下齐心,条块联动,全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都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动力越来越强

  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今年3月,兰考县宣布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一件大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这块曾经“四害”横行的风沙盐碱地,如今经济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正在向着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兰考能够脱贫摘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有一条,就是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改变命运的斗志和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基层党支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奋力拼搏,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向贫困开战,形成了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好“村官”。从2010年开始,她先后到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当第一书记,实施产业扶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她因此而荣获2016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

  卢氏县横涧乡畜牧村党支部书记雷章有本来在县城开牛肉汤店。看到家乡贫穷,他毅然返回家乡,动员带领乡亲种植丹参、连翘等中药材,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如今,雷章有已经被任命为横涧乡副乡长。

  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像吴树兰、雷章有这样的扶贫干部。他们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崎岖小路上,奋战在黄淮平原的田间地头。

  他们的干劲、他们的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奋发图强,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脱离贫困,创造美好的未来。

  滑县城关镇的贫困户韩清亮因为媳妇嫌穷离家出走,自己一度破罐破摔。镇领导一次又一次找他谈心聊天,并鼓励他收购废木头挣钱。他风里来雨里去,赚了不少钱,去年实现脱贫。

  鹿邑县贫困户张艳伟腿有残疾,想通过种大棚蘑菇脱贫。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两个做生意的同乡共同捐助5万元,帮他建了一个蘑菇大棚。这个昔日天天躺着睡觉的人,如今天天在蘑菇棚中忙活,对未来脱贫充满了信心。

  在我省,像韩清亮、张艳伟这样脱胎换骨走上脱贫路的人数不胜数。扶贫要扶精气神,只有让贫困户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产生强大的脱贫动力。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激发出贫困户巨大的热情与能量。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如今,全省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只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原大地上兑现时代的庄严承诺。(记者 李运海)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