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磊
自2015年7月至今,我省选派了两批次共1200多人次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从机关奔赴偏远贫困村庄,带领村“两委”成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为这些贫困村带来了新面貌和新希望。
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换取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密切联系党与群众的连心桥中间。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优秀第一书记,用他们的故事,来讲述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上的榜样力量。
沉下身子,他们搭起一座党群连心桥
取得群众的信任,是第一书记进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书记们给出的答案既简单又不平凡,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群众中间搭起了一座党群连心桥。
裴兴旺是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第一书记,他记得进村第一天,就听见村里人揶揄:“干部下乡,就是走个过场,基本不顶用。”裴兴旺说,这让自己感到一阵心酸,也更加坚定了要做出一番事的决心。
很快,裴兴旺就在村里建起了“为民跑腿服务站”“爱心餐厅”。通过“为民跑腿服务站”,村干部把村民去县城办理户口等事项全部包揽;爱心餐厅,则把独居老人吃饭问题解决了。
这些做法,温暖了村民的心,拉近了群众之间的关系。抱怨声再也没有了,村民们拉着裴兴旺的手:“裴书记,你是一个真正干事情的人,我们相信你,你说什么,我们跟你干!”
裴兴旺很快联系了园林公司,在村里发展花卉养猪一体化项目,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养猪和种植花卉产业,村民纷纷入股,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肖林钿是三亚市崖州区三公里村“第一书记”。由于地处偏远等原因,三公里村的村民常年面临吃水难。肖林钿说,三公里的脱贫路,开端就是给村里装上自来水,自己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大家的吃水难题。
从自来水公司拉管道的历程困难重重,但肖林钿没有放弃,当哗啦啦流出的自来水流到三公里村时,村民们相信了、感动了。这来之不易的自来水,见证了这位“第一书记”如何建立和老百姓之间的血肉关系。采访中,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其中原因:“肖书记说到做到,我们就信肖书记!”
扶贫扶智,他们为贫困户引出一条发展路
如何让群众树立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考验着每一位第一书记。在第一书记们心里,扶贫就是“扶人”,更是扶智。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岭门村第一书记黄海军说,刚进村时他引进了一个优惠的扶贫项目,村民缺资金信用社可以提供免息贷款,可是让他没想到是竟没有贫困户响应。
黄海军说,为了让村民树立信心,他走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打比方、算细账,再为他们办贷款,再一起去发展养殖产业。在黄海军帮助下,岭门村的贫困户们重振了生活信心。
而来自海口琼山区凤翔街道儒逢村原“第一书记”唐东林,用心化解百姓心里“疙瘩”,抓住发展机遇的故事,更让儒逢村村民一直津津乐道。
原来,海口市建设三角梅公园,需要占用儒逢村的部分土地,却遇到了迁坟这“天下第一难事”。唐东林选择迎难而上,走遍了村民的家中,分析未来三角梅公园对儒逢村发展带来的机遇,用真心和发展的新理念,化解了烙在百姓心里的“疙瘩”。
如今,这座三角梅公园,带动了儒逢村周边旅游产业、农产品销售的一系列发展,村里大部分贫困户依靠旅游、出售农产品脱贫致富。三角梅的花香,正弥漫在这个村庄每一位村民的心里。
奉献自我,他们为脱贫攻坚献出光和热
驻村的日日夜夜,第一书记们有欣喜也有过沮丧,但他们都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支撑着,那就是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在担任一段时间的第一书记后,被以前的同事起了“羊书记”的外号。
之所以叫他“羊书记”,是因为隋耀达为了带领村民脱贫,经过一番调查,在共村养起了适合当地生长的黑山羊。为了共村的发展,隋耀达放弃了无数个休假。妻子女儿常年见不到人,女儿想爸爸想得流眼泪,无奈之下,隋耀达只好在暑假时,把妻子女儿接到了村里陪同他一起养羊。
为了带领村民走脱贫路,舍弃家庭的第一书记们不在少数。五指山毛阳镇毛旦村原“第一书记”王云芳,是我省“第一书记”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虽然是女儿身,王云芳在村里干的活却不比男性少。
无数个日日夜夜,王云芳无法陪伴自己的家人,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她和很多男性一样,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走遍了山村的每一个角落,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助当地百姓走出了一条百姓幸福生活路。
而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对俄村的原“第一书记”陈扬敬,如今永远看不到乡亲们脱贫后由衷的笑容。今年三月,带病工作的陈扬敬不幸因病去世,燃尽了自己最后一点能量,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陈扬敬在对俄村因地制宜,发展山羊等种养产业,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本报海口7月10日讯)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