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广西探索全面长效的文化扶贫路

2017年06月20日 10: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连片贫困主要地区,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广西抓精准、多举措、重成效,探索全面长效的文化扶贫路。

  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于2014年开办,每周一期,倡导“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投资公益理念。与电视栏目同名的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也是让人深受鼓舞。广西每年选派3000名优秀干部,进驻3000个国家级贫困村。该剧以一位女博士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扶贫工作生活为线索,讲述了党员干部在最基层投身于扶贫攻坚的感人故事。该剧已在广西14个市演出200多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2016年,广西投入1600万元,支持区直文艺院团深入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乡镇、村屯,进行“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到基层”惠民演出。全年共演出2700多场,服务观众300多万人次,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坚定勤劳致富的信心。

  综合楼、戏台、篮球场、农民文艺队、农民篮球队,按照“五个一”标准,从2009年到2017年,广西累计安排专项建设补助资金近20亿元,进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已经覆盖广西一半的行政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和施展文体才华的大舞台。“打牢贫困地区的文化阵地,文化春雨才会更好地滋润人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朱创伟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这方面,经济欠发达的广西迎难而上。

  2016年,广西共建设12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安排自治区级补助资金1.76亿元保障贫困地区建设。广西还筹集近亿元,用于贫困地区文化设备配置、流动服务车等补助,有效改变这些贫困村的面貌。今年,广西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安排5.02亿元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向更加偏远的地区推进。按照广西2017年度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项目的规划,到年底,广西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实现全覆盖。

  柳州市群艺馆的“非遗学堂”是一个人气特旺的“香饽饽”,最近一期的主题是“侗族打油茶”。“侗寨厨娘”品牌创始人郭朝阳现场展示油茶制作方法,讲解油茶文化内涵,广受学员好评。“通过创新特色产业,可以引导群众认识传统手工的艺术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实现非遗保护与致富双赢,促进百姓就业和增收。”柳州市群艺馆馆长林园介绍,如今,全国各大城市的螺蛳粉店老板和厨师多是柳州人。

  广西还将文物和非遗保护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改善当地群众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效果显著。桂林市临桂五通镇1000多户5000多人从事农民画创作,年产值超2亿元,农民画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江、龙胜、巴马、大新、宁明等县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坐妹》《梦巴马》等旅游演艺项目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2016年,广西评选扶持了50个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7个贫困县被评选公布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在贫困地区培育发展了10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6月14日,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戏曲培训班在南宁开班。广西戏剧院在“三区”人才培训方面创新帮扶方式,指导创作和培训相结合,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3年起,广西戏剧院每年举办“三区”人才培训班,培养紧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1400多人(次)。近年来,以“传承技艺唤醒记忆”为主题,广西大力实施文化技能扶贫计划。2012年,“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开始实施,邀请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和相关企业全程参与,以“政府+公司+村寨+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将村落变成就业基地,将农妇培养成绣娘。“经过专业培训,绣娘每月可增收2000余元。”昭平县黄姚镇政府一位干部介绍,参加培训的多是留守妇女,如今都成了专业绣娘,有的还开始自主创业了。

  2016年,广西利用“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资金1800万元,共举办培训班257期,培训11246人次。“在深入了解受援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就服务时间、内容、形式等逐一进行对接,不断增强选派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朱创伟说,广西积极探索“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途径和办法,抓学习锻炼型、委派培训型、驻点服务型、实战培养型、课题帮带型,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