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万贫困人口脱贫,190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重点省份,山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创新扶贫机制、加大帮扶力度,使1900个贫困村顺利摘帽。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筑牢脱贫根基
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2016年整体脱贫,33个青壮年光棍也在几年内全部娶妻。
“能脱贫,主要靠村里的产业。我在村里的双孢菇厂打工,每年能挣1万多元。”65岁的贫困户侯福荣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几年,他们家在相关部门帮扶下建起五间新房,并为32岁的儿子娶了媳妇。
下石勒村除了1600多亩耕地和3100多亩林地,没有其他资源,村民长期靠种地为生,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293元。2012年以来,在相关单位帮扶下,下石勒村村支部书记杜继英带领村民平整土地,从实际出发,发展起肉牛养殖、蔬菜种植、蛋鸡养殖、双孢菇种植、万寿菊种植等产业。
杜继英说:“我们成立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特别是保证贫困户在家门口有活干,干活有收入,年底有分红。”经过几年努力,下石勒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达到6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达到五六十万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举措。”山西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山西近一半县是贫困县,至2015年底尚有232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山西同时也是特色农业资源大省,小杂粮、干鲜果等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种养基础良好。去年,山西省提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带动11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今年初,山西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把“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总思路和总抓手,在省级层面启动实施50万亩退耕还水果、100万亩粮改饲草牧业、300万亩油用牡丹种植精加工、300个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13个产业发展项目。到年底,全省贫困村要达到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等“五有”标准,户均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
从给钱给物到股权分红:用市场化方式稳定脱贫
半月谈记者在山西部分贫困地区调研发现,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正在改变救济式的、大水漫灌式的传统扶贫方式,探索用市场化方式带动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晋冀交界处的灵丘县红石塄乡下北泉村热闹非凡,一片树林内新建的集装箱酒店吸引了山西、河北的众多游客。这个脱贫攻坚项目由上北泉村和下北泉村这两个相邻贫困村合办的旅游公司运营。
上、下北泉村依托乡村旅游脱贫,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两个村动员10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户5万元的标准从金融机构获得了500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将其作为入股资金注入旅游公司,用于购买集装箱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笔3年期的扶贫贷款,由财政资金进行贴息。按照约定,旅游公司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
下北泉村村支部书记蔺新春说:“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集中使用小额扶贫贷款,提高了财政资金和扶贫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了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利于实现贫困户的持续稳定增收。”
去年以来,这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在山西省加速推进。“传统给钱给物的扶贫方式,短期解了困、救了急,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持续增收的问题。还是要想方设法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扶贫资金等资源变成资产,通过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用市场化方式增强脱贫攻坚动力,助推贫困户稳定脱贫。”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
精准帮扶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2014年以来,山西省整合干部驻村帮扶力量,向贫困村派驻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三支帮扶队伍,实现了对近8000个贫困村和200余万贫困人口的帮扶全覆盖。
针对一些地方驻村帮扶管理不集中、帮扶力量弱、工作不精准、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山西省委、省政府去年完善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调整充实帮扶队伍,使省市两级派驻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第一书记达到60%以上;要求工作队员全脱产,并严格执行督查巡查、包村单位通报、领导约谈、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召回制度,去年全省召回第一书记346名;从专项经费、补助标准、改善驻村条件等方面着手,全方位保障帮扶队伍工作条件。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帮扶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以干部帮扶的责任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为此,建立了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精准帮扶联动机制,开展村级挂图推进,推动帮扶责任人、帮扶政策措施和帮扶对象精准对接。晋中市实行积分制,对市、县帮扶单位及其派出的帮扶工作力量进行量化精准考评,以此调动帮扶单位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山西省共选派1.16万名包村领导、2.8万名驻村工作队员、9395名第一书记,组织25.6万名党员干部,开展帮扶工作。
山西省扶贫办驻村帮扶处处长叶明威说:“驻村帮扶‘三支队伍’正成为精准扶贫的‘一线突击队’。”一年多来,各驻村帮扶单位先后在帮扶村实施了8000余个产业项目,投入产业开发资金4亿余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余元,资助贫困学生4万余人,培训30余万名贫困农民。
2016年底,按照山西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并经过乡镇调查核实、县审核公告、市监督检查等程序,1900个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半月谈记者 晏国政)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