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用生命点亮脱贫攻坚希望

2017年05月12日 09:54   来源:贵阳日报   

  “敬爱的党组织:我是黄连村马路河组的村民李仙,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望组织批准。”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23天后,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马路河组村民李仙走了。

  36岁的她倒在了脱贫山路上,没能等到亲手种下的猕猴桃结出果实,没能看到自己呕心沥血打通的脱贫之路给村民带来的好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祖辈靠人背马驮,有女不嫁马路河。”这句顺口溜,透出马路河组昔日的贫困。

  18年前,刚嫁到夫家,李仙就感觉到绝望——马路河组贫瘠的土地分布在陡峭山壁边,只有一条容单人行走的崎岖山路;从山脚到山顶的田地,走路就得一个小时。

  “这个地方实在待不下去了!”2000年,李仙拉着丈夫毅然外出打工。在外打工的10年间,李仙一直惦记着家乡。她琢磨着:要是家乡的路修好了,也可以发展起来。

  2011年底,李仙和丈夫带着打工攒下的12万元回到了马路河,修了新房子。之后虽然养了20多头猪,但因交通受限,根本没赚到钱。李仙更深深地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但是,修路需要钱,资金从哪里来呢?

  2014年5月的一天,被推选为马路河组组长的李仙丈夫接到通知:到村里领取村民们18526元的山林育林补助款。

  “这些钱分到44户头上,每家也只能分421元。”李仙暗自盘算,还不如拿来修路。于是她鼓动丈夫说服乡亲们,将集体山林款统一起来修路。村民会议开了近两个月,在村干部和夫妻俩的百般努力下,最终,全组44户村民按下“同意”的红手印。

  上山的路一挖就是三年多。这三年中,前后“跑了”6位挖机师傅,因为山路实在太难挖,费时费力又赚不到钱。最后一位挖机师傅挖了10天后就丢下挖机不干了,负责照看挖掘机的李仙夫妇,无奈中只好自己摸索着开动挖掘机,挖通了山路的最后5公里……

  山路终于修通了,李仙却没有缓一口气,又开始琢磨发展什么产业。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她不停地跑政府、跑企业,最终为马路河组争取到了200亩猕猴桃种植项目,由政府负责提供苗木,企业负责技术、肥料和收购,村民出土地和劳力。

  李仙一家一户上门,动员大家集体种猕猴桃。在李仙的带领下,一户、两户、三户……马路河组的32户村民都种上了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了380亩。

  新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李仙的面前。猕猴桃种下去了,三年才能挂果,如何解决这三年里村民的经济收入问题?李仙又开始了奔波。在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派驻单位贵州科学院的帮助下,争取到了树莓项目,能够当年见效益,李仙带领9户村民试种了20多亩。“试种成功了,就再种个百把亩。”望着茁壮生长的小苗,她常常给自己和村民打气。

  项目一个个落地生根,李仙却始终闲不下来。看到镇里发展精品乡村客栈的项目,她又有了新想法,与村干部一起鼓励村民把闲置的十多栋老木房租给村集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村集体与外部团队合作的“老房活化”项目正式启动。

  眼看好日子就要来了,而就在此时,意外突然而至。

  2017年4月30日,在从黄连村大山村民组学习猕猴桃管护技术返回的崎岖山路上,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李仙年轻的生命。

  李仙走了,留下的是一个个致富项目。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这片曾经令李仙绝望的土地上,如今已满是希望,马路河组的村民,正沿着李仙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拔掉穷根……

  本报记者 樊荣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