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产业扶贫干当先 湖北担当拔穷根

2017年03月16日 10:53   来源:农民日报   

  大别山片区罗田县春牧。邱亚林摄

  武陵山片区五峰县仁和坪镇香菇扶贫富农家。

  湖北省农业厅扶持武陵山区茶产业快速发展。

  大别山片区农民饲养土鸡致富。邱亚林摄

  秦巴山片区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新建茶园。

  幕阜山片区通山县通羊镇大畈程村乌骨山羊繁育基地。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第一工程”,是减贫脱贫的治本之策。湖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以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为抓手,下真功夫重点支持湖北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集聚效应,2016年湖北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安排产业专项扶贫资金66.6亿元,助推68.8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如期高质量脱贫,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突出亮点。

  加强领导,坚定决心谋产业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再次表达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深深的关切之情。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把脱贫攻坚作为湖北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对全省人民提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要求“以更大力度把精准脱贫抓紧抓实,要深入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程措施,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促进稳定脱贫。”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多次强调,“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战役,要聚集‘准’和‘实’,坚持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瞄准产业发展这个薄弱环节,拿出硬办法,强化硬措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脱贫攻坚质量。”2016年9月,湖北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部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强调产业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要义。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把扶贫任务纳入到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推进了产业扶贫扎实开展。

  规划引路,凝心聚力兴产业

  湖北省农业厅牵头编制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指导市、县两级制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规划,联合省直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和《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引领贫困地区在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把握重点任务,明确主导产业、带动主体和带动脱贫人口数量,努力做到愿意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全覆盖。指导各地创新建立了“县为主体”产业扶贫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打破支农资金按行业、按品种分配使用的格局,将农业厅负责的80%以上的省级支农专项由原来的“项目法”调整为“因素法”或“以奖代补”,方便县级农业部门统筹用于产业扶贫工作。并从2016年起,率先从省级支农专项中统筹3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务实重行,问计基层推产业

  如何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脱贫致富始终牵动着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们的心。湖北省农业厅成立了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贵洲担任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以厅党组会议和厅长办公会的形式专题研究产业扶贫工作。创新建立产业扶贫工作联系点制度,将全省37个重点贫困县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由厅党组成员牵头联系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四大贫困片区。37位厅机关处室、厅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农业产业扶贫联系人,带领所属单位包干到县,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压实责任,进村入户兴产业促脱贫。

  2017年春节前后,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部署,结合春节期间办实事送温暖、走访慰问等活动,以身作则,迅速行动。戴贵洲厅长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省委指示,启动产业扶贫“春季攻势”行动;春节前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开展了“送政策、送农资、送爱心、送温暖、促发展”活动,吹响了产业扶贫“春季攻势”号角;2月13-17日,副厅长张桂华赴武陵山片区调研;2月14日,副厅长涂胜华召集联系点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进行座谈,提要求、讲方法,部署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2月16-18日副厅长焦泰文赴秦巴山片区调研;2月21-22日,总农艺师邓干生赴幕阜山片区调研;2月22-23日,副厅长徐能海赴大别山片区调研。

  各片区调研组利用春耕备耕有利时节,轻车简从,奔赴扶贫一线,详细了解当地产业扶贫发展情况,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入交流,把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湖北省农业厅的政策措施传达到基层政府和贫困群众,着力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解决短板。

  典型示范,提炼真经强产业

  湖北省农业厅通过深入调研,挖掘了一批产业扶贫先进典型,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产业发展模式,如:精心组织,政府搭台的“兴山模式”“建始模式”;精心实施,企业引领的“萧氏模式”“鑫农模式”和进农庄、住农家、知农事的乡村游发展模式等。

  解决了一批产业扶贫突出问题。如针对郧西县上津镇绞肠关村茶叶基地缺乏技术,茶叶质量不高等问题,湖北省农业厅计财处及时联系省果茶办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定期跟进。

  形成了一批产业扶贫调研成果。湖北省农业厅各相关处室、单位针对帮扶过程中掌握的情况、发现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及时形成了调研报告,报送厅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大别山片区:特色产业促脱贫

  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鄂豫皖三省,集革命老区、粮食主产区和沿淮低洼易涝区于一体,片区国土总面积6.7万平方公里,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人口规模和密度最大的片区,其中,湖北省的8县、市占片区总面积的23.3%。2016年湖北大别山片区实现277203人脱贫。

  极具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罗田一园栗”(板栗产业)“蕲春一棵草”(蕲艾产业)“英山一片茶”(茶叶产业)“麻城一朵花”(菊花产业)等在湖北大别山片区蓬勃兴起,基本形成因县、因村、因企制宜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黄冈市提出“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准、新”产业精准扶贫路子。各地还通过光伏领航、园区辐射、合作带动、旅游联动、电商激活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开方摘帽,形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贫困地区既是发展“滞后区”,也是资源“富集区”。湖北大别山片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近年来,黄冈市共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孝感市初步统计,2016年全市通过旅游产业链脱贫的人数达到1.6万人。

  秦巴山片区:创新产业新机制

  湖北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包括十堰市,襄阳市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神农架林区。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片区针对贫困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增收脱贫。

  “租金(股金)+薪金”联结。贫困农户通过土地租赁或入股收取租金或股金,同时在基地为企业务工取得薪金,增加了农民财产收入,拓展了就业增收门路。

  “订单+底金”联结。由农户与企业签订产品收购订单,并由企业承诺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户放心种养。

  通过包技术指导、包资金供给、包帮扶发展、包市场销售的方式,着眼解决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市场“四缺”问题,帮助贫困户发展致富。

  通过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合作联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基地+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分享产业发展收益。通过整合扶贫涉农资金,创新“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五方协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每个重点扶贫龙头企业直接联系帮扶50~200个贫困农户,企业通过技术信息服务、产品回收、安置贫困农户劳力在企业打工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在产业开发中增收。

  幕阜山片区:描绘产业新蓝图

  湖北幕阜山片区在产业扶贫开发的政策指引下,依靠山水,描绘了一幅产业扶贫的新蓝图。咸宁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和黄石市阳新县同属幕阜山区,2016年,产业脱贫10.1万人,出列102个贫困村。

  做足山文章,发展“生金产业”。狠抓闲置山地资源开发,重点围绕国省道、县乡公路沿线,建设油茶、楠竹、茶叶、香榧、水果、经济苗木、观光农业、特种养殖等8个特色产业示范带。

  盘活水资源,发展“流金产业”。利用丰富的水源,大力改造冷浸田,重点推进鳜鱼、鳙鱼、泥鳅、小龙虾等水产品开发,带动贫困户渔业增收。通山县近两年时间发展稻田养虾2.6万亩,带动819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经营,年产值过亿元。阳新县发展稻田养虾5万多亩,产值近30亿元。

  转化光能量,发展“藏金产业”。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在贫困村建小型光伏电站,贫困户建分布式电站,带动贫困户年平增收3000-5000元。

  湖北幕阜山片区各地政府把产业扶贫当作最大民生工作来抓,咸宁市共整合产业发展资金4.27亿元,带动投入23.4亿元,启动扶贫项目9602个;阳新县2016年整合财政资金12.2亿元,投入产业发展项目256个,总投资4.5亿元。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技能就业致富。

  武陵山片区:产业融合拓功能

  位于武陵山片区的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部分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特色,全方位拓展农业功能。

  突出“农业+硒”,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恩施州将补硒强体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产业链纳入全州七大重点产业链,把硒产业作为州域经济新的增长极。2016年,全州已建成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300多万亩,硒产品销售额占全州农产品的60%以上,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达到320家,全州每年近5万人依靠硒产业脱贫。

  突出“农业+旅游”,强化产业升级转型。恩施州深入挖掘农业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积极推进土家特色农旅一体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精准脱贫。2016年,恩施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3.7万人,吸纳农民工就业2.8万人。宜昌市远安县打造了旧县镇董家田野公园、花林寺镇熊大山庄、清煦园茶叶观光园等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五峰县通过举办土家茶乡女儿会、柑橘节等活动,带动贫困户2200人增收。

  突出“农业+互联网”,培育产业新业态。恩施州97%的行政村开通电信宽带,已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电商网络。宜昌全市注册涉农电商市场主体1500多家,在贫困村改造升级村级服务网点177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山区的硒产品、农特产品通过“一根网线”走出大山,农业新业态有力促进了产业扶贫。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