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久锋)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可以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近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赴贵州调查组走进石阡县,对7个乡镇,10多个农民合作社,30多个普通农户、贫困户进行调查。当地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县里通过大力发展茶叶、水果、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既从面上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这个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农业人口37.64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896人。近年来,石阡县根据当地资源特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已建成的26个现代农业园区和5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果和蔬菜产业,形成了东部水蜜桃、西部柑橘和中部李、梨的产业带,果园面积10万余亩,产量7.34万吨;形成四大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面积25.6万亩,产值6.58亿元。2016年全县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1%,通过发展产业脱贫6968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40.5%。
“虽然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但现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方方面面资金投入较多,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对按期完成脱贫任务很有信心。”石阡县副县长董刚说。有的基层干部说:“我们前几年已经发动群众种果树、茶树,现在果树一挂果,农民就脱贫,今年挂果的今年脱贫,明年挂果的明年脱贫。”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透露出这样的担心:现在很多农民脱贫只能刚刚超过现行标准,要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防止边脱贫边返贫,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能人带动。农民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发展特色产业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带动。石阡县农牧科技局局长任永洪介绍,全县有10多万人外出打工,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更不愿意留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时缺乏人才的问题突出。
二是缺设施支撑。石漠化严重的贵州耕地自然条件差,虽然近年来在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大部分土地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足,发展特色产业迫切需要建设稳定高产的耕地。
三是缺资金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设施设备投入、原料采购等方面资金需求量大,特别是从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发展起来的新主体资金积累少,走访中普遍反映很难符合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要求,希望能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有更好的贷款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
调研组认为,产业扶贫的思路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此,调研组建议,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当地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做大产业规模;盘活现有农村资产、资源,成为农村发展的资金输入器;完善利益机制,使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化扶贫的受益者;大力培训贫困农民,通过职业培训,让农民成为“明白人”,并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和创业。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