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 左凯瑞 鲁春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同时,总书记也指出,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让互联网惠及全体人民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创新。
“互联网+”扶贫意义重大
第一,“互联网+”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难题的新路子。国际电信联盟(ITU)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依托电子商务、在线金融、移动信息和农民求助热线、智能物流等给农民生产、生活、生计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所调查的26个国家中,2014年~2020年乘数效应共可产生1380亿美元的农业收入。依托宽带网络,“互联网+”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开辟了新路径,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
第二,“互联网+”扶贫是破除贫困地区信息资源闭塞的新手段。世界银行研究指出,孤立是穷人或生活在贫困国家的许多人所面临的极大困难,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助于穷人打破孤立、获取新的市场知识、融入市场。小小互联网,乡村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贫困地区地理空间的约束,农民通过上网第一时间获取国家惠农政策,接触和学习到最前沿的产业管护经验、科技动态知识,实现网络搭桥、市场搬家、信息兴农。
第三,“互联网+”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新途径。国际组织普遍达成共识,互联网连接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地区改进医疗、教育、电子政务以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云教育、远程教育等网络教育新平台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延伸的束缚,通过网络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贫困地区,让更多孩子有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互联网+”扶贫面临三大问题
脱贫攻坚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贫困地区错过了工业化的机会,不能再错过信息化的风口。受经济水平、社会基础以及资源保障等综合因素影响,贫困地区落地“互联网+”扶贫存在基础设施发展程度、上网资费水平以及互联网应用产业化能力等现实短板。
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城乡数字鸿沟差距显著。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水平低下、网络部署成本过高,仅靠市场机制难以持续发展。从城乡发展看,我国农村宽带用户为7454万户,仅占全国宽带用户的25.1%,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只有12.4%,不到城市的一半,且数字鸿沟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从区域发展看,中、西部宽带用户分别为7626万户和6794万户,人口普及率分别落后东部9.2和8.6个百分点,且差距也在逐年扩大。从接入速率看,农村宽带接入速率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互联网业务的应用水平。
农村宽带相对资费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使用互联网的意愿。农村宽带存在市场失灵,建设成本高、投资激励不足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客观上导致资费水平相对较高。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通过设立“连接美国基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对运营商投资农村宽带建设和低收入人群上网资费给予补贴,使边远地区居民也能享受到高速宽带接入。从国内看,农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使用宽带业务的意愿。尽管我国通过“村通工程”、以交叉补贴的方式持续降低农村宽带资费,但其支出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仍然较高。城镇宽带接入平均价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低于3%,而农村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普遍高于5%,西部农村则基本在8%以上。要让用户装得起、用得起,仅仅靠运营商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亟须政府、运营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农村互联网应用产业化能力不足,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通过互联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但总体来看,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互联网应用产业化能力还十分不足,互联网在扶贫开发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一是应用研发和创新投入不足。农业领域相关应用的研发和集成创新明显不足,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互联网企业、软件服务企业、电信运营商对农业领域特别是生产环节的布局缺乏动力,农业生产主体对互联网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缺乏敏感度,供需双方普遍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制约了农业领域互联网应用的产业化推广。二是使用技能不足。由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知识技能缺乏专业培训,使得农民互联网使用技能明显不足,成为农民使用互联网脱贫致富的一大瓶颈。
深化“互联网+”扶贫的建议
互联网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全面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过去讲“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网”,要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引导互联网加快向扶贫领域延伸,打通贫困地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核心瓶颈,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加快转变。
完善“互联网+”扶贫的基础设施。将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一是明确将宽带设施建设纳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将各省(区、市)电信普遍服务中面向2020年“行政村通宽带”的细化落实目标明确纳入各省(区、市)“脱贫攻坚”工作规划,作为地方脱贫攻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切实加强省(区、市)政府的领导,推动地市、县、乡镇政府重视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互联网应用的底部基础,消除“互联网+”扶贫的硬件屏障。二是在地方各省(区、市)“扶贫攻坚”工程中,明确预留部分扶贫资金专项用于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和使用,解决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中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积极发挥地方配套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实现由中央、地方、企业三方力量合作,合力推进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统一部署。
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助力精准扶贫。精准确定贫困户,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传统扶贫工作的一大难点。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扶贫工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构筑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的基础,实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数据准确、管理规范。通过完善贫困户、贫困村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及共享,建立扶贫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打通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的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功能。制定涉及扶贫对象教育、卫生、民政、水利、交通、住房、培训等相关资源要素数据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和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O2O,助力特色产业脱贫。发展“互联网+”特色产业脱贫是实现长期脱贫、避免脱贫后“返贫”的现实路径。一是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工程。依托互联网,实现供需对接,推动“工业品下乡、特色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采用补贴、抵扣税费等形式鼓励电商企业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力度,拓展农村业务;开展贫困地区“电商明白人”“电商明白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二是发展乡村旅游O2O。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对接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采用“线下资源线上平台”的模式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深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建成一批农村电商、乡村旅游O2O示范区,然后再向全国其他贫困地区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构建就业岗位信息分享平台,助力发展生产脱贫。贫困地区缺乏支柱性产业,贫困人群缺乏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岗位分享和相关技能培训能够实现“授之于渔”,助力贫困人群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一是借鉴“好活”等众包平台的模式,构建就业岗位信息分享平台,引导运营商、银行等传统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就业机会以及灵活用工就业岗位通过就业岗位信息分享平台进行分享,将企业的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让贫困地区人群优先就业,实现以工代赈。二是基于平台上的岗位需求信息,在贫困地区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将培训成功的人才通过平台对接给传统用工企业,帮助贫困人群实现快速就业。
利用互联网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服务脱贫。在公共服务方面,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助力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以“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扶贫工作,加快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一是借鉴以“慕课”为代表的MOOC平台的成功经验,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将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平等有效输送到贫困地区,全面提升当地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水平,促进当地群众素质快速提升。二是因地制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选择上要结合当地实际,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并逐步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延伸。在金融服务方面,发展贫困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助力金融扶贫。互联网具有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属性,在互联网平台下,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集聚很有可能形成新的供给和需求。一是采取建立服务贫困地区的P2P网贷平台或鼓励网贷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业务的方式,拓宽贫困地区的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二是建立贫困地区涉农公益服务平台,开展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众筹模式和直接捐赠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减贫、脱贫。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