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让边疆特产搭上“互联网+”快车——一个驻村工作队长的精准扶贫之道

2016年12月29日 16:00   来源:农民日报   

  周彬本报记者郑海燕

  最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策勒县策勒镇恰合玛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热依木·买买提吐尔逊做梦都会笑出声来,因为自从驻村工作队来到村里后,往年难卖的农产品今年不仅卖出了一个好价钱,而且供不应求,让村民踏踏实实过了一个“暖冬”。

  村里来了工作队脱贫有了希望

  策勒县在巍巍昆仑山脚下,在风沙肆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级贫困县。恰合玛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石榴、杏子、核桃、红枣、小麦、孜然等农作物。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日照时间长,该村种植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少,不用施农药化肥,生产出来的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但因交通不便,农产品外销渠道不畅,农产品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买买提和村民们。

  向红伟是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党委书记,今年2月份,他作为总领队率领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第三批驻村工作队13名队员驻扎该村。“按照驻村工作队的目标设想,到2017年将实现全村63户贫困户‘摘帽’脱贫。”他说。

  搭建网络平台解决农产品卖难

  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工作队队员进村入户座谈、走访,将解决农产品卖难作为工作队精准扶贫的切入点。东西是好东西,但如何卖怎样卖却成了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现实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文跃然此时正带着团队在策勒县做扶贫课题研究,经过深入调研摸底,双方决定联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智力扶贫,搭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大通湖微商城“新疆扶贫示范店”,将该村的红枣、核桃等30余种土特产品搭上了“互联网+”快车,搬到网上销售,店铺运作仅半年累计成交近16000笔,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提高知名度是网络扶贫销售平台良好运营的关键所在,为加强平台宣传,驻村工作队不但发挥企业优势,在当地媒体进行宣传,更是利用互联网快捷传播资源优势,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广泛传播销售信息。一见到新朋友,向红伟不由自主地打开手机,卖力地推销他平台上的农产品。

  延续扶贫星火造福驻地村民

  网络销售平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之窗。为了让村民长远受益,工作队安排专人负责,带领镇干部、村里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学生以及创业青年带头人参与到平台管理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加强与村民间的联系,建立详细的农副产品收购关系,理清农副产品上市时间,应时进行平台上架销售。

  为了规范平台管理人员间的分工,工作队对其进行编组,从平台管理、推广、接单、采购、分类、定级、包装等进行一一培训,让各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操作,确保网络销售农副产品的星火能够延续。同时,工作队也通过运用互联网优势连接城乡,将民族传统工艺刺绣、地毯等手工艺术品纳入到平台销售中去,让更多的人认知和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从而不断促进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

  工作队在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强有力的支持下,多方筹措项目资金300余万元,为恰合玛、亚博依两村建起冷库、烘干房、出租门面房,为他们办起养殖种植技术培训班,免费发放优质核桃树苗、尼雅黑鸡苗、鸽子苗并包销产品,使两村近800户农民直接受益。

  同时,驻村工作队还采取了其他多种方式精准扶贫,比如聘请专家蹲点指导,扶持地方手工艺品发展;先后投入50余万元,购置核桃苗6000棵、鸡苗7500只,鸡笼30套,鸽子笼30套,搭建葡萄长廊500米,带领贫困户开展立体养殖、种植,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发展特色餐饮、乡村度假基地、让村民足不出户实现经济增收,带动广大村民脱贫致富。

  向红伟说,在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这条道路上,工作队的帮扶模式在一点一滴地成长,他希望能用“+”连接更多的人和机构来参与,共同帮扶乡村、探索乡村发展,深挖乡村发展潜力,彻底解决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