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无山不翠幽 无水不清秀——陇南康县走出生态旅游扶贫新路子

2017年02月28日 17:12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迎接党的十九大——脱贫攻坚看甘肃

  本网记者 刘姗

  陇上江南宝物多,绿茶天气最温和。陇南康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这里有着良好的生态比较优势,南部山水秀色、江南画卷,北部沉淀着厚重的黄土和悠久的文化,中部则是"鸟宿池塘树"、"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光。

  近年来,陇南康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群众的增收致富,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陇南市顺势而为,积极扶持发展集休闲、避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康县围绕加快陇上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将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在整县是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着力打造康县旅游升级版,开启了全域景区化发展新模式,结束了“旅”太长,而“游”太短的旅游格局。

  因地制宜 高效推进全域化景区建设

  康县在因地制宜、立足县情实际的基础上做好“规划”文章。不断探索创新、求变思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环境就是民生、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创新完善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指导原则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思路,扬长避短、顺势而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康县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以县城为纽带,以西起望关、北至云台、南至阳坝为主轴,把村庄、农户、青山、秀水、奇石、竹海、茶园作为精品打造,着力建设阳光、蓝天、山水相互映衬的自然生态家园,桑茶、竹海、农家交织而成的休闲养生圣地,形成了美丽乡村、旅游节点交相辉映,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的靓丽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旅游。

  为了能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康县积极开展实施"十村百户千床"工程,在12个乡镇36个村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0多家,有效解决了游客吃住问题;完善景区景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信宽带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了游客行娱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乡村旅游"的优势,推进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美丽乡村全覆盖工程;开通了乡村旅游网,开发电商旅游产品,目前在全县建成的50个旅游村全部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自驾游基地。

  整合资源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

  康县从改善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入手,围绕路、房、水、电、产业等重点,对全县350个村整体进行规划,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突出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整合资源、领导包抓、以人为本、群众主体,在建设上做实、在配套设施上做细、在长远发展上做全,连续五年苦干实干巧干加快推进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26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农村4.7万户中有3.6万户实现了安居乐业,惠及贫困户10909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连续四年美丽乡村建设获得全省考核第一,2014年5月以来先后在康县召开了7次全国全省性现场会,连续2年参加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阳坝镇、王坝大水沟等5村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2017年,花桥村景区被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康县350个村已经建设美丽乡村262个。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不搞一刀切,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不搞大拆大建,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在建设美丽乡村基础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发展乡村旅游大产业,整体带动了该县农村发展的大变化,使3.6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梦,占农村4.7万户的76.6%,惠及贫困户10909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7%,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康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或许能给和康县类似的西部其他欠发达县区带来启示,更好地探求未来乡村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

  康县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为依托,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和阳坝镇、长坝花桥、城关凤凰谷、王坝大水沟、三百里生态风情线等重点工程,建成旅游村50个,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8户,探索完善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五种乡村旅游运营新模式,全县乡村旅游已带动3200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5176户,占建档立卡户的51.4%,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持续推动“农旅互动、工旅互通、商旅互赢、文旅互融”,累计实施保护退耕还林20.18万亩、荒山造林11.9万亩,发展经济林99.96万亩,高接换优核桃树200万株,建成了恒丰5万吨核桃乳加工、兴源土特产加工和阳坝茶博园、龙神茶厂、大鲵保护等一批产业项目,为加快脱贫建小康奠定了好的基础。

  创新扶贫模式 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发动县直124个单位和公路沿线10个乡镇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建成了三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打造了茶马古道、黑马关、魁星楼等一批旅游节点景观;集省市县乡村五级资源,建成了长坝花桥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基地和自驾游房车营地;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8户,建成旅游村50个、乡村宾馆36家;探索完善了花桥"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联动"、凤凰谷"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大水沟"协会+农家客栈+农户"、严家坝"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桂花庄"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全县乡村旅游已带动8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3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4659户,占全县建档立卡户的49.2%,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据了解,花桥村有210多人,前两年外出打工的有50-60人,截止到2016年,这部分村民都返乡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外出务工人员只有10多人。康县长坝镇镇长杨寿松告诉记者,乡村旅游整合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激活了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未来,还要进一步转变村民观念,使村民适应从种植业中解脱出来,从事"美丽乡村"的服务业,同时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带领村民富起来。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