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起点——井冈山实现率先脱贫“摘帽”纪实

2017年02月28日 16:38   来源:中国江西网   

  记者刘勇、郑颖

  凝心聚力,感恩奋进。

  乙未羊年末,迎着吉兆丰年的瑞雪,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八百里井冈,对井冈山脱贫寄予无限关怀和殷殷嘱托。

  丁酉鸡年初,和着吹醒万物的春风,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向习近平总书记交上一份亮丽答卷。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90年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起点。

  今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脱贫攻坚在井冈山首战告捷,井冈山又成为全国脱贫奔小康的新起点。

  历史在此刻书写,历史在此刻翻开了新的篇章。

  殷切嘱托,字字千钧——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6年2月2日,南方小年。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的群众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山路,辗转来到黄洋界脚下的这个小山村,和他们一起过小年。

  神山村党支部书记黄承忠忘不了习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指点。

  习近平来到村党支部,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他认真翻阅村里贫困户的档案信息卡。看到他们把贫困户按贫困程度用红、蓝卡进行区分,不搞“大概印象、笼统数据”,而是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脱贫路子靠什么”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时,习近平很高兴。他说,“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扶贫开发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成效不小,问题也不少,如贫困群众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正因为如此,总书记眼光犀利,提出“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井冈山牢牢抓住“精准”这个牛鼻子,找准发力点。精准对象,采用三卡识别,精确“扫描”每一个贫困户,变面上掌握到精准到人;精准举措,让“项目资金跟着穷人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管理,实施贫困户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

  红军烈士后代左香云忘不了习总书记对产业脱贫的认可。

  在左香云的竹制品加工工作间,轰鸣运行的全自动雕刻机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总书记询问了机器的运作情况。左香云随即打开电脑,发送设计图纸给机器,进行现场演示。总书记对左家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还祝他生产的竹筒畅销。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井冈山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园,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毛竹、一户一个果园、一户一人务工”。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产业扶贫模式,使农民从仅收租金变成长久坐拥租金、佣金、股金,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贫困户张成德忘不了习总书记对贫困群众的鼓励。

  总书记拉着张成德和老伴的手一起走进家中,一间一间屋子察看,看吃得怎么样,住得是否温暖,电视能看多少个台。和他们坐在一起,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

  张成德的老伴彭夏英回忆起那天的情形,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她说:“习总书记看了我养的娃娃鱼还表扬了我们,他说贫困户有定力,不是想着一夜暴富,不错,他还鼓励我们勤劳能致富。”

  在脱贫攻坚中,井冈山突出志智双扶,通过“扶志”“扶技”“扶智”,调动发挥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转变思想理念,改变资金补助方式,由生活补贴转变为产业奖补,重点在产业发展、进城务工、自主创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产业创新等技术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一技之长。

  老支书彭水生忘不了习总书记给大家传递的坚强信心。

  总书记到村里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村口,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与大家一一握手,向乡亲们拜年。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