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井冈山曾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今天,井冈山又将站上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新高度。2月26日,江西省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省政府研究,批准井冈山市退出贫困县。这片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红色土地,兑现了向老区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
通过近年来的精准脱贫攻坚,全山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638户16934人,减少到539户141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3.8%降至1.60%,低于国家2%的贫困县退出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5857元增长到8647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600元增长到4500元以上。井冈山用成绩兑现了率先脱贫的“军令状”。
率先脱贫是一份嘱托、一种使命、一个表率
“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时留下了这样一份殷切的嘱托。“总书记的嘱托既是激励,也是责任。”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的未尽夙愿,更是我们党对井冈山这片红色土地的庄严承诺。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激励着我们,直到今天兑现了‘军令状’,向总书记和全山人民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井冈山的经济总量较小、增量不够、结构不优。自身“造血”功能的不足也导致井冈山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2013年,井冈山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6.84%,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5.03%。“有些已经脱贫的群众收入还不稳定,存在返贫隐患。让老区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不仅是民生所盼,更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刘洪说。
在他看来,井冈山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具有特殊的意义。刘洪说:“去年,习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结束时,要求我们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就是要拿出当年共产党人带领工农群众搞革命的信念和定力,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为全国的脱贫攻坚作表率。”
找对人、号准脉、发对力是率先脱贫的前提
“只有找对人,才能号准脉,进而发对力。”在刘洪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识别困难群众和困难程度。如何杜绝“大概印象”找对困难群众?井冈山创造性地使用了红卡标识特困户、蓝卡标识一般贫困户、黄卡标识2014年已脱贫的贫困户。
“三卡识别”首先要走访贫困户个人及家庭状况,再将了解到的情况张榜公示,经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委会讨论与决议后,最终由村民小组、党政班子等审核通过。通过精准识别,井冈山共标识出贫困户4638户16934人,其中红卡户1482户5012人,蓝卡户2219户7789人,黄卡户937户4133人。“让群众身边最熟悉情况的人来把关,才能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贫困原因个个门清。不仅如此,井冈山的贫困档案库也是‘活’的。我们按照国家脱贫标准,及时更新贫困信息、跟进贫困户管理,确保应进则进、当退则退。”刘洪补充说。
摸清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脱贫攻坚才能对症下药。井冈山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把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一户一人务工;扶不了的带起来,引导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带不了的保起来,对因病、因残致贫群众叠加实施差异性保障政策;住不了的建起来,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精准识别、精准号脉,精准发力,一系列靶向明确的扶贫举措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了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能致富、可持续、不返贫,产业“造血”是关键
口袋里有没有票子,脱贫是不是一阵子?这是群众最关心、也是扶贫工作最需要回应的问题。等、靠、要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要实现持久脱贫不返贫,产业“造血”是关键。
茅坪神山村,“总书记在这打糍粑”的石刻已经成为这里的一块金字招牌。神山村牢牢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探索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目前,全村已经发展餐饮住宿农家乐10家,打糍粑体验农家乐5家;种植茶叶200亩,黄桃120亩,雷竹30亩,开挖鱼塘20亩。贫困户每年在产业当中的分红达到3000元,毛竹产业收入可达4000元,加上旅游从业收入及其他一揽子保障措施,贫困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以上。
黄坳乡洪石村,一条八九个人的“生产线”上,贫困户们分拣、称重、包装、发货,忙碌而有序。依靠电商平台,当地的农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在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华的协调带动下,邮政电商运营中心整合了邮乐网、老俵情微商城等邮政电商平台,建立了井冈山市第一家电商服务站。自2016年4月站点成立以来,已经累计销售农产品16000多单,实现销售额110.6万元,帮助100多名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多元。
大陇镇瑶背、大陇、桥林三个村,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和安居扶贫,成功打造起井冈山上的脱贫攻坚精品示范带。2016年引进的挑粮小道生态农业公司流转1080亩撂荒地,发展起生态黄桃种植,并吸纳了20名贫困户参与就业。周边各村也利用大源公路沿线的撂荒土地分散种植了1000余亩黄桃。一条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8000万元的黄桃产业带雏形初现。在安居扶贫上,三个村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新建正房16栋,维修正房71栋,拆除正房20栋,维修杂房33间,拆除杂房92间。脱贫致富有了着落,村容村貌变了样,瑶大乔再也不是那个外地媳妇儿不愿意嫁进来的山沟沟。
自力更生、借力借帆,双管齐下确保率先脱贫
“好日子都是自己干出来的!”66岁的左秀发是烈士后代,他身上依然有着革命先烈那股子自力更生的劲头。随着神山村旅游业的兴起,身患肺气肿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左也搞起了农家乐。2016年,光打糍粑一项就为老左家增收8000多元。“靠自己能行,我们连低保也不申请了。”左秀发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自信。
在神山,同样放弃低保的并不只左秀发一家。“我们可以劳动,日子过得去,把低保留给更需要的人。”彭夏英一家通过养羊、种黄桃、编竹筐、做竹筷、开农家乐,一年的纯收入也能超过了一万元,“吃和穿都不用愁”。“党和政府是扶持我们,不是抚养我们。”彭夏英的这句话也成为神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最美代言。
井冈山能够率先脱贫,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原南京军区倡导的“三联”活动将帮扶乡镇从6个增加到9个,多年来累计援助6600余万元;科技部二十七年如一日,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26个;江西省农业厅近两年来整合帮扶项目资金7954万元;吉安市安排每一位市领导挂点帮扶井冈山市1个乡镇、安排126个市直单位挂点帮扶井冈山市所有行政村;华润集团投资1.2亿元打造起罗浮希望小镇;江铜集团捐资1亿元助力脱贫攻坚……众志成城、借力借帆,井冈山脱贫攻坚的巨轮终于驶向了胜利的彼岸。
正如江西省省长刘奇在今年江西省人代会开幕式上所说,“脱贫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井冈山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对先烈的庄严承诺,也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上刻下了井冈印记。“我们决不是为了脱贫而脱贫。率先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标,让老区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依然任重而道远。”刘洪的话激励着每一个井冈山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90年前,井冈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井冈山人率先脱贫再谱华篇。你去尝一尝,神山上,老左说自己动手打出的糍粑格外香甜;你去看一看,黄坳乡里,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的包裹一件一件;你去听一听,外地媳妇儿进山那天,瑶大乔的鞭炮响声震天……正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正在全面奔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