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日照市完成脱贫任务2.76万人,其中国标23208人,超额完成省下达2.5万人口的年度脱贫任务,完成率达到110.6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功不可没。2016年,全市已开工各类扶贫项目6687个,完成投资86.9亿元。其中,日照市扶贫项目库共储备产业扶贫项目3660个,实现了3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2016年度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产业发展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实物工程量90%以上。
为确保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2016年度,日照市级财政安排年度专项扶贫资金35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581.6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倍、13倍。但经过诸多项目的“消化吸收”,缺口依然明显。产业扶贫项目“吃不饱”的情况广泛存在。
农发行日照市分行投放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中长期项目贷款21.38亿元,农信社日照办事处向贫困户放款17342万元,农行日照分行扶贫类贷款4.13亿元……来自商业银行的扶贫贷款,成了产业扶贫项目“主食”之外的“配餐”。
2016年,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区县政银担联动小额扶贫信贷政策全覆盖,引进山东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全市小额扶贫信贷提供政策性担保,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撬动银行投入扶贫贷款规模。截至目前,全市财政设立小额扶贫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金3617万元,撬动银行小额扶贫信贷放款17392万元,带动5061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为破解贫困户无劳动能力、不懂经营、不会管理产业项目难题,东港区创新实施小额扶贫信贷委托经营模式,贫困户通过小额扶贫信贷获得5万元贷款,委托国有独资企业新东港城乡发展有限公司代为经营扶贫产业项目,贫困户每年获得保底收益3000元,实现稳定脱贫。截至2016年11月,新东港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已与3252户贫困户签订委托带动脱贫协议,东港农村商业银行已发放“富民农户贷”1.366亿元,带动4644名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扶贫项目就像是会下蛋的鸡。”日照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谢飚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该考虑怎么分‘鸡蛋’了。”谢飚所说的“分鸡蛋”,指的就是项目收益分配问题。
2月14日,在莒县碁山镇东新城村,11座大棚内草莓幼苗已开出花朵。这每座占地1.5亩的草莓大棚,承载着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东新城村是市定贫困村,2016年,在 “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整合市财政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第一书记”扶贫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5万元,该村建设扶贫草莓大棚,将贫困户全部纳入,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将利润分红发到贫困户手中,增加贫困户收入,最终达到脱贫目标。该项目预计年收益股权分红40000元,按照折股量化标准,其中22400元为固定分红。除去17600元的村集体收益,按照折股量化标准,该村贫困户每人每年固定收益1600元。
配套资金折股量化,贫困户变“股东”,这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有效地解决的“鸡蛋怎么分”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贫困人口变“股东”的,并不只是东新城村。目前,全市资产收益扶贫涉及356个村,受益贫困人口1.8万余人。
2016年,日照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创新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各级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社会各界扶贫捐助资金,以及村集体原有的各类资源、资产、资金,通过折股量化,入股市场主体,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贫困户)变股东,汇集更多资源投入脱贫攻坚,构建起贫困群众尤其是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让贫困人口通过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稳定脱贫。
为确保扶贫项目收益科学公平地分配到贫困户,日照在市县乡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办法:根据扶贫资金来源不同,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程度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分配比例,设定了集体股、优先股和一般股,为收益分配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贫困户脱贫动态变化情况,以村为单位,使贫困户优先股、集体股和一般股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不能让贫困户收入达不到脱贫标准,也不可能超出过多,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在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董事会、监事会,签订项目运营管理合同或协议,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实现了项目收益分配长效化。为避免自然灾害影响,日照市还试点推行了产业扶贫项目保险,确保项目长久收益,目前全市总保额已达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