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黔贵山中辟出产业扶贫新通途

2017年02月14日 09:59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刘久锋

  人勤春来早,正是耕种时。“就剩这几分地没有栽了,如果茶苗能到位,今天可以栽完。”2月11日,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分水村双泉组罗家寨,30余名村民正在田间地头耕作,有的拌土、有的打窝、有的放苗、有的栽培,场面热火朝天。

  这个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1/5的小村子,近年来发展茶叶产业,不少贫困户都住上了“小洋楼”(黔北民居),现在村民发展茶叶产业积极性非常高。县里也为村里规划了脱贫路径,计划通过建立茶叶、稻蟹共生、生态养殖等11个基地,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帮助当地群众甩掉贫困帽子。

  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2020年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唯有构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阔步走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近年来,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贵州省农业部门始终把产业扶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来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努力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兴仁县,把薏仁米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占全国70%的交易量在这里完成,并辐射到东南亚地区;20万人从事薏仁米种植、加工和贸易,占到全县总人口的40%;10多家深加工龙头企业除消化本县30万亩薏仁米产量外,每年还要从省内外“吃进”几十万吨。

  兴仁县有种植薏仁米的传统,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快速发展却是近两三年的事。如今,重点产区农民年收入的60%来自薏仁米产业。

  “最困难的时候,两个孩子上高中、大学还要到处借钱。但自从几年前政府引导种了15亩薏仁米后家境就变了。”兴仁县回龙镇狮子村村民魏兴贵说,现在一家人吃穿用都不愁了,脱贫增收全靠薏仁米,加上家庭养殖业,一年的收入有10万元左右。

  薏仁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不仅使黔西南州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改善,还对推动全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生了较好示范效应。

  为拓宽薏仁米产业扶贫路子,黔西南州以兴仁县为核心区,将周边5个县的部分区域建成薏仁生态经济区,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移民2.3万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15万人,实现就地城镇化2.3万人。种植薏仁米60万亩,覆盖15万户6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贵州薏仁米聚集区探索出“基金扶持、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经营”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最大限度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贵州省农委主任袁家榆介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变”改革,“三农”各项改革都要围绕产业扶贫来开展,集合各种资源,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在产业扶贫上实现重大突破。2017年,贵州省已经明确提出要新增省级扶贫产业园区10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个以上,带动60万贫困人口脱贫。

  处于中国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的贵州,茶产业在促进产业扶贫、实现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茶产业之前,湄潭县交通、水利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1997年,湄潭将茶叶确定为全县支柱产业,20年来,这个山区县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将茶产业作为第一发展要务,全县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现在全村860余户3600多人有茶园面积8000多亩,人均已达到2.6亩,近3年来年人均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在有着“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湄江镇核桃坝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庆说:“依托茶业发展,村里有1/3的家庭开上了小汽车,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小洋楼,上百万元身家的农户有100多户。”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产业扶贫如何扶?贵州的实践表明,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实现总产值81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全省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一直在外打工的湄潭县村民罗仕龙,听说村里要发展产业,又有政策支持,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于是毫不犹豫地回乡种茶了。“这地方经济落后,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稳定收入的支柱产业。如今有了产业,既能自富,也能带动其他人致富。”罗仕龙说。

  “娃儿渐渐大了,读书也要钱,房子也没有,不发展产业真没有出路呀!”精准扶贫户娄喜感叹,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种点茶,再发展点其他的产业,改善一下生活,争取早日脱离苦日子。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