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这个年,咱能过好

2017年01月23日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四川遂宁蓬莱镇柏岭村,村民们喜迁安置房。刘昌松摄(人民视觉)

安徽亳州古井镇减店村,老人在领取新年“红包”。张延林摄(人民视觉)

江苏镇江金山街道风车山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在展示志愿者为他们写的春联。石玉成摄(新华社发)

数据来源:本报及新华社报道 版式设计:蔡华伟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回望过去的一年,“十三五”实现开门红,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我国经济增长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近日,本报多路记者分赴贵州、河南、甘肃、山西、吉林等地,探访农村贫困户、困难拆迁户、城镇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看看他们生活有没有保障,春节能不能过好。

  贵州毕节农村贫困户路言松——

  最大心愿是摘穷帽

  本报记者 郝迎灿

  冷雨潇潇,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元华村的路言松,裹着一阵冷风拨开屋门闯进来,伸手去探煤炉上煨着的一盆牛食,扭头瓮声瓮气地喊道,“差不多行了,把牛喂了吧。”媳妇赵祖贤便踩着碎步从里屋出来把盆子端走了。

  “这两头牛比你家娃儿还宝贝!”副乡长关才明跟老路打趣说。“三个娃娃读书压得我喘不过气,这两头牛到明年这个时候就能让我家脱贫,你说哪个更宝贝?”路言松的话逗笑了满屋子人。

  笑声没落,老路猛抽一口烟,声音又沉了下来,“要不是一场白雨(冰雹),现在这‘贫困帽’早摘了。”路言松家里虽有20多亩地,却是广种薄收,乡里给他争取到15亩的种烟指标,谁料去年8月正当收成时,一场冰雹砸落了烟叶,也砸飞了四五万元的收入。

  那会儿老路整天愁眉不展,关才明领来了区扶贫办的同志上门给他打气。“区里扶贫搞‘一市五金多套餐’,想要做啥自己选。”去年11月,路言松便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买了两头能繁母牛,地里15亩烤烟也全部改种成了白菜。“这5万元贷款不用还利息,相当于启动资金。”

  赵祖贤喂罢牛,拣了几颗土豆搁在炭火上烤,埋怨关才明说,“中午杀猪,打了几次电话你们也不来吃刨汤。”“年底乡里事情多,实在挪不动脚,你那头猪有200多斤吧,卖了多少钱?”关才明问。

  “一斤没卖!往年养头猪就为了过年换个柴米油盐,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哪还缺那几个零花钱?”赵祖贤说,“不光吃喝不愁,房子前两年也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建成了砖房,宽敞舒服。以前是啥?‘土包金’!土坯打墙,房顶覆上茅草,下个雨就得把锅碗瓢盆全端出来接水,一年到头屋里就没干过。”

  路言松说,“过两天我去城里买台新电视,顺便买些糖、水果,过年待客。现在国家政策好,孩子们读高中、大学都有学费减免,家里也算是卸下了一副担子。”

  谈及来年的打算,路言松耸了一下肩膀,“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贫困帽’摘了,今年还照着去年那样干,再不脱贫也对不住乡里这几个跑前跑后的扶贫干部啊。”

  暮色将近,记者一行辞别了路言松一家,顺着通村水泥路,转出村子的时候,一幅标语格外惹人注目——“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河南开封城镇低保户柴松浦——

  日子一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马跃峰

  年关到了。柴松浦不缺米、面、油,可还是发愁。

  愁啥?不为别的,为孩子下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儿子、女儿上大学,学费加上生活费,对柴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柴松浦今年50岁,是河南开封市禹王台区的低保户。13岁时,他得了骨癌。“那年的大年三十,我上了手术台,截下了一条腿。”柴松浦说着,眼泪掉下来。

  艰辛历程,磨砺坚强的性格。长到20多岁,柴松浦学会了修鞋,摆个鞋摊,一天能挣三四十元。此后,他娶了一名善良的农村姑娘,有了一双儿女。20多年来,妻子洗衣、做饭、打零工,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颈椎病,胳膊都抬不起来。

  更大的打击发生在2014年。柴松浦左臂动脉血管堵塞,3次住院,医保报销、大病救助报了不少,自己仍花费11.8万元。

  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又送来温暖:柴松浦全家享受低保,每月有745元;繁塔办事处送来一架轮椅;禹东社区主任陈素玲自掏腰包,帮他交了1万元医疗费……

  “开封市干休所捐助3500元,市总工会‘金秋助学’项目捐助5000元,解决了儿女的一部分上学费用。”柴松浦感激地说,此外,通过助学贷款,女儿新学期的学费解决了。

  生活有了希望,柴松浦撸起袖子,干劲十足。在禹王路边,他搭建了一个5平方米的简易房,重新修鞋、修拉锁。修完鞋,老柴拄起单拐,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提起垃圾袋,清扫马路周边。承担这个公益岗位,他每月能挣725元:“虽然有社会、政府的帮助,我们也不能守着低保过年啊!”

  女儿马上就要回家了。柴松浦提前干完工,一身轻松地走进厨房。架起锅,点上火,炒一棵白菜,下一锅面条。饭菜简单,但热气腾腾。“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自己加油干,再过三四年,两个孩子都上了班,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柴松浦说。

  山西中阳县困难拆迁户刘兰珍——

  盼孙子考个好大学

  本报记者 乔 栋

  腊月二十二,在山西省中阳县金罗镇移民新村见到刘兰珍的时候,64岁的她头上箍着白头巾,正扶着闺女打扫房顶:“‘二十四、打扫窑’,今年行动早!”

  刘兰珍常说自己“命不好”。17年前,也是快过年这会儿,儿子遭遇车祸身亡,司机逃逸。留下了孙女和孙子,当时最大的才7岁。她家的五眼窑洞,以前还因为下雨塌了一眼,“现在想想,觉得后怕。”

  几年前,中阳县就开始为一些偏远村落或房子年久失修的村民们建移民新村。2016年,好事“轮到自己身上了”,刘兰珍却又开始担心:“去了那里地谁种?”乡里的工作人员劝她:“放心吧,住的地方离县城很近,县里还有政策帮你们就业!”

  可刘兰珍还是不踏实。“那楼房得花不少钱吧?我的钱肯定不够。”她的担心是多余的。村里给他们两口子每人4万多的人口补贴,加上11万多的拆迁费用,买下房子后手头还存下将近10万块钱。

  但剩下的钱不敢动了。“孙子孙女还在上学,正到了要紧的时候,得留着点。”刘兰珍盘算着。

  不料就在去年,小女儿任文礼被诊断为白血病。好在,骨髓移植成功了,医疗补贴还补了10多万元。刘兰珍找乡长说明了情况,村里给她补了一个四档低保的名额,每个月90块钱。

  2016年4月,刘兰珍搬进了移民新村。“终于住上楼房啦。”刘兰珍的新家有120平方米,很宽敞。墙上面贴着“福”字,下面摆了两组皮沙发,虽然旧了点,但挺“洋气”。

  马上过年了,她说这几天出去买些年货,“瓜子、花生、糖。腊月二十三,‘送起灶’的时候,还准备蒸点‘枣山’,这是村里的习俗,象征和和美美。”

  刘兰珍是个不服输的人。老伴现在被安排到附近的大棚工作,“一个月能有2000多收入。”她自己,也在县里找了个活。“乡里的人给我找了个物业公司上班的生计,过了年就去。”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刘兰珍满怀期待:“希望孙子今年考个好大学,我就放心了!然后也该给新家添置点东西了。”她指着厨房方向:“看那个冰箱,是闺女们给我买的。”

  吉林长春困难职工张宇田——

  冬天虽冷但生活暖

  本报记者 祝大伟

  “俺家就住那儿。”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南部城郊,年近50岁的张宇田指着马路对面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屋。

  走进屋子,记者发现外屋洗脸盆里没倒干净的水已冻成冰碴儿。“是不是比外面还冷?”张宇田开玩笑问。

  “2006年,大儿子车祸伤了头,留下癫痫的后遗症。2011年,我在家干活从梯子上摔下来,脚踝粉碎性骨折。”张宇田告诉记者,接连的意外让这个家一直没缓过劲来。

  张宇田的家底本来就薄,结婚后一直租房,爱人没工作,平时照看孩子和老人,有空就打个零工。这些年,给孩子求医问药、供两个孩子上学、自己又治腿,张宇田最多时拉了12万多元的“饥荒”。

  “年货准备得咋样了?”听了记者的话,张宇田脸色缓和了一些:“也不缺啥。前两天,同事送了两袋大米、一袋面、一桶油。单位各级慰问也都来了,家里连个水果都不用买。”

  “过年的时候,也是最温暖的时候。”张宇田说,工会爱心基金这几年没少救助他,今年又救助了24862元。

  张宇田做过配电工,“以前登杆子爬电线。”伤愈后,单位把他安排在了运维检修工区,任线路巡视员。

  “单位给我分配了最短的巡视线路。阴天下雨,工友会过来帮助巡线,也顺便照看我。”张宇田春节期间也要值班巡线,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以前一天的活,现在得两天才能干完,腿伤让张宇田走远路有些困难。“腿不行,眼神得够啊,杆号牌、脚钉、楔针等零部件,有没有挪窝的、缺失的……一处问题也不能放过。”张宇田希望通过好好工作回报社会,“过节期间得更加仔细,保障大伙儿用电。”

  “如今还差6万多元的亏空。”张宇田的工资,也从两年前的2000元,涨到近4000元。

  “那会儿,感觉都活不起了。现在,在企业和同事的关照下也都扛过来了。”回想起儿子受伤、自己拄拐的时候,张宇田说,“有大伙儿的帮衬,再多困难,也挡不住生活的温暖。”

  快过年了,张宇田琢磨着置办几张年画,“把屋子装饰得喜气洋洋的,一家人高高兴兴过个年。”

  甘肃兰州牺牲民警之子李俊杰——

  我要担起家里责任

  本报记者 银 燕

  1月16日下午,兰州天空湛蓝湛蓝。穿过一栋栋老建筑,记者来到城关区委家属院门口。采访对象——牺牲警察李钢的家人,就住在这里。

  2016年11月30日,兰州市公安局便衣侦查支队民警李钢,在参与抓捕犯罪嫌疑人时以身殉职,年仅48岁。遗体告别那天,李钢的同事和普通的兰州市民纷纷自发献花祭奠。

  走进李钢家,屋子虽然不大,但收拾得温馨整洁。李钢的妻子管玉红说,公安系统的一位领导也刚刚来看望过他们。

  李钢21岁的儿子李俊杰,现在天水师范学院学地理科学。这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的大男孩,在父亲出事之后,开始学着承担家庭的责任。

  “快过年了,年货还没怎么准备。这件事情刚过去没多久,家人的情绪还在平复当中,还需要时间。”李俊杰说。

  “以前家里大事小事都是爸爸操心,连煤气费、水电费、物业费都是爸爸交,在值班时,他也不忘打电话提醒我们锁好家门。”李俊杰说,“爸爸不在了,我是家里唯一的男人,必须把这个担子担起来。”

  一个多月来,李俊杰越来越懂事。以前,他老跟家里人说,想出去闯荡闯荡。现在,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必须为家人考虑,希望能就近考兰大或者是西北师大的研究生;我是家里的信心,以后得努力找个好工作,照顾奶奶和妈妈。”李俊杰说着点点头,“我对未来有信心。”

  目前,李钢的家庭也存在一些困难。管玉红说:“丈夫走了,我下岗在家,婆婆养老、儿子读书都需要钱。希望来年能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有经济来源,家里生活才有保障。”

  李俊杰说:“我特别想对爸爸说,您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会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照顾好妈妈和奶奶,您放心地休息吧。”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