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14县“愚公精神”战太行 贫困人口减百万

2017年01月10日 08:27   来源:   

  新华社记者王洪峰、范世辉、郭雅茹

  巍巍太行,绵延八百余里。今天,这里有14个县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河北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察贫问苦,并对河北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加快老区脱贫的要求,吹响了老区全面脱贫的号角。经过几年苦战,这一区域的贫困人口,已由十八大之前的130多万减少到39万。

  同心同德聚力攻坚

  “愚公精神”荡气回肠

  涉县后池村村民抬着锅灶上了山,风餐露宿拓宽山路。十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参与其中,或拾柴烧火做饭,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要凭自己的双手去干!”75岁的村民刘拉弟说。

  种果树、养兔子、办旅舍、忙手工、做电商……太行南北,贫困群众只争朝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正在迸发。

  河北给干部上了“脱贫紧箍”:对贫困县实行单独考核,去年,14个贫困县扶贫的考核权重占到70%;今年,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县将考核权重提高到80%。

  河北还在太行山区派了1700多个驻村工作组,以壮大扶贫干部力量。5000多名干部常年吃住在贫困村,帮扶关系“不脱贫不脱钩”!

  河北团省委统战部部长、驻涞水县白涧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夏少鹏,穿着打扮和村民没两样,卷着裤腿在现场指挥施工。为开展旅游扶贫,他每天都要在村内、山上转一二十里地,村民们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老区脱贫任重道远。非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拼命干不行!”夏少鹏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河北党政干部初心不改,愚公精神历久弥新。

  精准施策靶向治穷

  “科学精神”贯穿始终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户。河北要求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参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原则,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识别。

  靶向明确后便是精准施策。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的同时,河北一直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重头戏”。眼下,休闲旅游、光伏发电、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家庭手工业成为“革穷命”的重要措施。

  从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到南和红树莓,从邢台前南峪到平山葫芦峪……已故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林业专家李保国让靠天吃饭的太行山区种植产业走上了科技的道路,带动数百余村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

  与产业扶贫同步,发展教育、生态补偿、社会保障、易地搬迁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这些政策既有“规定动作”,又本着科学精神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延伸。

  超常举措破解瓶颈

  “创新精神”屡获战功

  太行山区贫困程度较深,基础差、产业弱、缺资金等一个个堡垒都需要攻破,河北以超常举措突破瓶颈制约,靠“创新精神”攻克诸多难关。

  在产业扶贫上,频出河北“大手笔”,规模带动作用凸显。他们用8个月时间,打造出一个覆盖面积6600平方公里的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200多公里风景大道,串起野三坡、清西陵、狼牙山等风景名胜,去年国庆节黄金周吸引了130多万名游客。期间,新上旅游项目87个,重点打造旅游专业村41个,带动涞水、易县、涞源三县农民3260户、6949人借梯上楼,实现了脱贫。

  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支持,除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外,“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被大力推广。他们对支持贫困户的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信贷,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财政贴息。对企业和合作社贷款,根据带动贫困户数量,实行差别化贴息。

  非常之策产生非常之绩。在股份合作机制扶贫下,贫困人口摇身成为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三金”农民;大力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成就了诸多大产业、大项目;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仅农民富了,乡村也美了。 

  新华社石家庄1月9日电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