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贵州毕节:织牢监督网底 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01月06日 08:35   来源:人民日报   

  毕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广大干部群众苦干摘帽,然而,极少数干部却把贪婪的“黑手”伸向与扶贫相关的民生项目资金。

  “1—11月份,全市民生监督组共发现扶贫领域问题11615个,查处群众身边腐败案件2053件,同比增加39.8%;党政纪处分1913人,同比增加39.4%;涉案金额9186万元……”这是贵州毕节市2016年民生监督工作交出的答卷。毕节市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探索创新监督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激活末梢,设立村级民生监督委员会

  “威宁县炉山镇田野村党支部书记孔祥选于2013年以修通组路为由,向涉及农户每户筹资200元,但至今路一直未修。”去年,田野村民生监督员李勇向镇民生监督组反映。调查核实后,孔祥选为此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及时退还了农户所交资金。

  “村里人最知村里事。”毕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蒋兴勇说,设立村级民生监督委员会,就是要破解民生监督人少事多、点多面广、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织牢监督网底。

  2014年7月,毕节市在3657个村(社区)设立村级民生监督委员会。每村3至4名,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每村每月不低于500元标准将村级民生监督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共推选除村“两委”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以外的村级民生监督员12709人,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

  “三查三问”,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

  “符合贫困户标准的9户农户未被纳入贫困户名单,生活条件高于贫困户标准的24户农户反被录入贫困户管理系统,还有未脱贫的3户农户被列入脱贫对象名单。”去年5月,纳雍县曙光镇党委第一书记周卓履新不到半年,就因一个村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不到位,与其他7名干部一起被问责。

  “查工作纪律严不严、问扶贫对象确认是否精准,查责任担当强不强、问扶贫问题整改是否及时,查精准扶贫实不实、问基层群众是否满意。”毕节市纪检监察机关围绕脱贫攻坚,按照“党委政府主导、纪检监察机关主推、行业职能部门主抓”原则,全面督促县区开展“三查三问”专项行动。

  通过“三查三问”,全市查处了大量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违纪问题。截至目前,共发现问题4283个,督促整改2839个,立案988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84人,移送司法机关11人。

  “一站三台账”,让信访举报及时“结账”

  去年8月3日,黔西县谷里镇新阳村新民一组的夏信忠等10余名群众来到该镇民生信访服务站,集体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夏正江虚报、冒领群众地质灾害补助款的情况。通过深入调查,群众反映问题属实。夏正江通过虚列名单等方式套取地质灾害补助款20640元,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9月10日,谷里镇民生监督组便将处分文件送达新阳村党支部,并当面向部分群众代表宣布。

  毕节市在乡镇创新推出“一站三台账”模式。“设立一个民生信访服务站,让群众诉求 有门 ;建立三本工作台账,让群众问题及时 结账 。”毕节市纪委常委叶智平表示,民生信访举报受理登记台账,将收集到的信息实行统一编号管理,民生信访举报转办台账由专人负责民生信访问题转送工作,民生信访举报跟踪督办台账由专人动态跟踪管理办理情况,进一步规范信访举报受理、办理流程,做到信访来源、办理流向、处理结果等主要信息“一账清”。

  去年,毕节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各类信访举报3651件。中央、省各类转送转交办件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12.1%;市级受理件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5.6%。信访办理方式的改进,使大量举报及时得到解决,将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