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三年脱贫、七年小康”,是兰考县委、县政府立下的军令状。 2014年以来,兰考县委、县政府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了一场践行庄严承诺、奋力奔向小康的扶贫攻坚战,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近日,大河网特派记者对兰考各地扶贫工作进行了采访。
大河网讯 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泡桐更是这三宝之中的宝中宝。当年兰考大量种植泡桐,是为了防风固沙,解决兰考生存问题,而由于泡桐自古以来就是制造民族乐器的音板材料,这种树后来就成了百姓致富的“摇钱树”。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凤宅琴坊的徐会波家从事古琴制造业,利用互联网加实体店的模式,现在每年卖出二三百张古琴,普通的古琴会买到四五千元,好一些的最高一两万且上不封顶。徐会波笑着说:“依靠古琴制造现在日子过的越来越富裕了,古琴的制作贵在心静,保证古琴质量。”像凤宅琴坊这样的家庭式作坊在徐场村大大小小有54家,有做音板加工的,有做琴弦生产的,有做乐器制造的。手工制作的古筝、琵琶等乐器音质好,卖得也好。
家里人手不够,还吸纳了本村和附近村里人来学习制作古筝和琴弦。今年27岁的王凌康家在徐场村附近的王寨村,他已经在徐场村打工6年了,靠着娴熟的琴弦制作技术,每个月基本上能拿到7000元到8000元工资,偶尔也会过万元,家里早就脱了贫。
堌阳镇党委副书记张玉虎告诉记者,这个村有60%的村民都开有制作民族乐器的家庭作坊,剩下的40%村民也几乎都在村里给这些作坊打工。这些年,很多在外面打工的村民也都回了家,不但比外面挣钱多,也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大问题。
在兰考县堌阳镇除了家庭式作坊外,还有乐器工业园区进行古典乐器的批量生产,吸引了很多村民来工业园区打工就业。兰考龙音乐器有限公司的汤二法从事乐器生产近20年,对行业有着深入了解。他说,堌阳镇从事民族乐器生产的基本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对促进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很大,仅他们家的厂子就安排了20多个贫困人口的就业,每个工人每月基本上工资都能拿到五千元以上,有些贫困户,一家人都从事乐器制作,不但脱了贫,还在县城里买了房,上下班,都开着小汽车。
据了解,目前兰考县共有泡桐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0多万立方米。堌阳镇已经成为国家乐器音板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堌阳镇民族乐器厂的产品由原来的单一生产古琴、琵琶等,发展到目前生产二胡、古筝、琵琶、扬琴、柳琴、古琴、大阮、中阮、小阮等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十亿元。(祝传鹏)
(原标题:【兰考脱贫系列报道】兰考泡桐昔日抗灾树 今成百姓“摇钱树”)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