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花甲农妇扶贫记

2016年12月16日 08:36   来源:山西日报   

  绛县郑柴村张珍几十年用自己热情的心,灵巧的手,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帮助乡亲们摘掉穷帽,走上富路,感受温暖——

  【写在前面的话】

  大爱有情,善行无疆!绛县郑柴村“最美农民”张珍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帮助果农脱贫的这类事儿,就像秋后一嘟噜一嘟噜的山楂果,数也数不清。比如,张老虎万余斤山楂卖不了,急得坐立不安。张珍四处联系,帮他在河南找到销路,赚了1.6万元。陈青华老人患老年痴呆症,推行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政策后,张珍自掏腰包帮老人办户口本、身份证,还带老人到县城照相馆照相,办妥一应手续,老人按时领到600元奖扶金,置办了一身新衣服,就像换了个人儿……张珍的善行善举,如和煦春风,吹散了笼罩在郑柴村上空的贫穷乌云,温暖着村里百姓的心。

  近日,绛县郑柴村64岁的张珍荣获全县“最美农民”称号。她侠肝义胆、贴心扶贫的事迹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周末,笔者专程到郑柴村进行了采访。

  提起这位担任村妇联主任40余年的热心人,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念叨着她串串动人的事迹。

  张珍所在的郑柴村是山楂专业村,全村3000余亩耕地90%种植山楂。为了给大伙提供方便,增加收入,2009年她拿出自己准备养老的6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与年过古稀的秦国才带头成立了山楂专业合作社。由于秦国才年迈体弱,合作社里大大小小一应事务其实都是她一人打理。从果棚搭建、种苗培育,到修剪嫁接、果品销售等,她跑前跑后,给大家解决了不少难题,使果农的收入打着滚地往上翻。然而,十指伸开不一般齐,村里仍有一些因种种情形走不出贫穷的特困户。对此,天性热心的张珍宁肯舍弃自家的事,不畏困苦,不计得失,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使这些人家的生产生活很快有了转机。

  “倒霉蛋”枯木逢春

  年过半百的秦龙年,女儿出嫁,儿子外出打工,老伴持家,他经营着10余亩山楂地,光景波澜不惊,还算过得去。然而,6年前老伴不幸患上脑梗,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口歪眼斜,嘴角流涎。老秦将老伴送到医院救治,虽保住了命,却落下了后遗症,老伴如今说话含混不清,前言不着后语,走路东倒西歪,整日昏昏沉沉,简直成了“废人”。加之当年尚未实行“新农合”,光看病就拉下几万元“饥荒”。出院后打针吃药不断,单此项开支,每年就得数千元。

  屋漏偏遇连阴雨,紧接着外出打工的儿子下水库游泳不幸淹死。倒霉事脚跟脚地接连不断袭来,老秦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暗无天日,悲哀欲绝,话说不出来,气也透不过来。赶山楂地施化肥时,他家穷得甚至拿不出给老伴抓药的钱,哪来的多余钱买肥料?眼看果田就要撂荒,他愁眉苦脸,只会埋头吸烟生闷气了。

  在这节骨眼上,张珍及时雨般地赶来对老秦说:“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我帮你想办法。”接着,她风尘仆仆骑着摩托车到了南樊镇,找了好几家化肥销售站,好话说了几箩筐,最后由她本人担保,总算在南樊镇农科站给老秦赊下3吨近万元的化肥。山楂施上肥,叶片黑油油地伸展开来,果实像串串红灯笼,压弯枝头。今年产山楂4万余斤,收入4万余元。曾被人称为“倒霉蛋”的老秦如同枯木逢春,焕发精神,整日乐得合不拢嘴。

  “病窝子”否极泰来

  说张小胜家是“病窝子”,一点不假。他全家3口人,除上高中的女儿外,他与老伴,一对病人。现年49岁的他患脑血栓后遗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冷热不知,疼痛不觉,说话不利索涨得脸红脖子粗,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整天郁郁寡欢,萎靡不振。老伴患严重癫痫病,时不时发作,犯起病来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四肢抽搐,尖叫不止,甚至动手打人、咬人,砸锅摔碗,劈桌撞墙,完全不听劝说。老两口陷在“病窝子”,泡在药罐里,根本无力经营早年种植的7亩山楂园。

  所以,张珍把帮助张小胜管理山楂园当成自家的事,经常在紧要关头搭上一把手。

  今年春天,张珍一如既往地来到张小胜山楂园察看,忽然发现不少山楂叶片出现桔黄色小圆斑,有的叶片已经变黑变黄,甚至枯萎。经验告诉她,这是锈病和红蜘蛛危害造成的。于是,她立马到南樊镇农药销售站替张小胜购买了专治此病虫害的几种药。回来后,张珍顾不上休息,让丈夫开自家装有喷雾大桶的三轮车,风驰电掣地驶到张小胜的山楂园,丈夫掌控喷雾桶,她拿着塑料长管,忍着呛人的农药味,从地头到地尾,逐树逐枝地细细喷洒起来,整整用了一天,搭上时间贴上车和柴油,终将7亩地的山楂树全部喷完。几天后,原来发黄枯萎的山楂叶逐渐显绿,重现勃勃生机,秋后纯收入达两万多元。

  手头有了钱,治病不熬煎,张小胜与老伴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张小胜激动地说,要不是张珍的扶助,他家的山楂今年全完了。他还告诉笔者,张珍不仅帮他管理山楂园,而且每次患病,几乎都是张珍用摩托车带他去医院的。她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穷透风”卸掉贫帽

  “穷透风”说的是董刘锁一家。董老汉今年66岁,老伴体弱多病。膝下一子,因先天营养不足,个头低矮,身体单薄,走起路来几乎怕风能刮倒他。加上家底空虚,入不敷出,年近30岁仍在打光棍。

  看到董家贫困的窘境,张珍很着急。“输血莫如造血,扶贫要抓根本”。在2011年,她苦口婆心动员老董种植山楂树。老董何尝不想这样?但那要投钱呀!一想到此,他无奈地耷拉下脑袋。张珍说:“你只要愿意干,钱的事我想法子。”后来,董刘锁买下300多株山楂成品树,需 640元,张珍代他付清。

  随着山楂园结的果一年年多起来,老董曾经干瘪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其貌不扬的儿子总算找了个媳妇,虽是二婚、有车祸后遗症身体残疾,还带着个小孩,但终归成了家。办婚事前,老董因为彩礼的事愁眉不展。张珍二话没说,又拿出3000元,解了董家的燃眉之急。本想这以后光景会有起色,不料,这儿媳妇因车祸导致神经错乱,三天两头发作,一犯病满街乱跑,一不小心便不见了人影。为此,家里人还得形影不离地专门看管着。

  人无分身之术,董家的山楂园成了没人管的“弃儿”。当张珍习惯性地到董家地里察看时,发现不少山楂叶有生病的迹象,但又不知道是什么病。张珍忙向郑州农学院、山西农大的专家咨询,但人家没见实物,也不好定论。她又向西北农大专家咨询,幸好80多岁的王全印教授那些天有空,不辞劳苦立即乘车来到郑柴村,并断定系黄叶病所致,而且其他人家的山楂地里,也发现了程度不同的黄叶病。

  张珍马上将果农召集到技术夜校,请王全印教授进行培训。连续几天,都是张珍在自家操持着老教授的吃住。按照王全印教授的指导,老董他们从改良土壤状况、严格控制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加强施肥管理、合理调控树势和药剂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强化管理,将黄叶病斩草除根。秋后,董家山楂收入近4万元,贫困帽子彻底摘了下来。

  张志善 范天荣/文 陈欣/图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