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贵州织金:探索绿色路径 擦亮绿色名片

2016年12月09日 14:20   来源:贵州日报   张云航

  

  黑土镇的青山。通讯员 张云航 摄

  时已隆冬,环绕织金城的峰峦五彩斑斓,与古泉、古城交相辉映,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城平添了几分恬静与闲适。

  古泉边,市民吴老伯正在洗菜,“这泉水干净得很,直接提回家喝比桶装矿泉水还好。”吴老伯直起腰来,“现在的织金山绿、水清、空气好,很适合养老。”

  显然,织金的绿已植入群众心中,赢得百姓点赞。

  “逐”绿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织金县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但不管如何赶如何转,脱贫攻坚也好,全域旅游发展也好,工业发展也好,都必须以绿色为底色,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织金县委书记杨桦的话,道出了织金“逐”绿的坚定信念。

  织金“逐”绿,从治理开始。最近,织金县委副书记、县长、全县总河长潘发勇舒了口气。11月4日,由省、市环保与公安两部门组成的核查组对穿城而过的绮陌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进行核查,得出了绮陌河发黑发臭现象已消除,从近期监测结果看,已达到III类标准的结论。

  一年前,国家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对织金县绮陌河的水质进行检测,发现水体中氟化物、氨氮、铁、锰等超标。随即委托贵州省环保厅、公安厅联合下文挂牌督办。

  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织金县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措施,对河流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该堵的堵,该疏的疏。一年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如今的绮陌河水流潺潺,原生态突兀怪石形成的河岸带着几分野趣,成为城中一景。

  早在2009年,织金县就建立了三级河长制加强境内河流治理保护,县长是总河长,乡镇长是二级河长,村主任是三级河长。河长对自己辖区内的河段有巡查、监管的责任,原则上一个月最少巡查一次,并纳入目标考核。

  “河长不是官衔,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去年6月,一场大雨,阿弓镇一座煤矿废水超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流进了吹聋河,污染了六枝特区梭嘎乡群众饮用水源,引起省、市相关部门重视。那一刻,时任阿弓镇镇长、吹聋河河长张立感到了责任之重。

  “治水必须治山,治山才能更好地保护水源。”织金县林业局局长何友荣说,织金石漠化严重,据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潜在、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织金县成为全国100个试点县之一。此后8年,该县积极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共争取中央资金6300余万元,地方配套500余万元,治理岩溶面积315平方公里,石漠化126平方公里。

  县水保部门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建设,自1997年实施“长治”四期小流域项目以来,到2016年底,该县共投入各类水土保持建设资金1.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8.34平方公里。

  县国土局探索出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方法,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里剥离出来的沃土运往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对中低产田土进行改良提质,让往日“石旮旯”变成“高产地”、“花果山”。 

  面对村里“飞”来的180亩土地,官寨乡大寨村村民李麒麟大呼意外。如今,村里户均增地近2亩,这些新增的肥沃高产地种上了经果林,春来花香,秋来果甜。这是该县“耕作层剥离”试点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完成耕地耕作层剥离5990亩118万立方米,其中50万立方米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的移土培肥,面积1500亩;33万立方米用于城市绿化建设,面积990亩;30万立方米用于中低产田土的改良提质,面积1750亩。

  “增”绿

  在治理的同时,织金县大力实施“增绿”工程。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织金县大力推进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3356工程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实施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何友荣把织金的“增绿”工程分成两个阶段:2010年以前主要以生态林、用材林为主;2010年以后,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并行。特别是2014年全省实施“绿化贵州”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织金县用两年时间造林35.62万亩,让绿色成为高速、铁路沿线的美丽景观。

  “增绿”,政府在行动,群众也在行动。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织金县涌现出了几十位种树能手,省吃俭用种下几万亩树林。1986年,熊家场镇糯冲村村民王常鹤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在村子里的2000余亩荒山上种上杉树,如今荒山变森林,价值上千万元。

  “增绿”工程,让织金县的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2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24%。“2018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56%,2020年达到60%。”面对织金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何友荣坦言压力很大,但有压力才有动力。

  “新”绿

  山绿了,水清了,人还得富裕起来。面对越来越好的生态,织金提出了生态业态化的发展思路,保护与发展并举,经营好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业态,做好循环经济文章,让老百姓依托生态脱贫致富。

  生态产业,织金从林下做起。“竹荪是织金的名优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们就把喜阴的竹荪引种到林下来。”何友荣说:“目前,全县林下竹荪种植已发展到7000余亩,产值1亿元左右。县委、县政府提出未来两年内要发展到3万亩以上。为了确保竹荪种植原材料供应,我们在全县的东、西、南、北分别建立了500亩的速生林基地,以达到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目的。”同时,织金以皂角精、油用牡丹、核桃、茶叶等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逐渐形成。

  在发展过程中,织金还探索出了“猪-沼-果、农-商-旅”等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时下,织金县谋划在县城周边大手笔打造桂花省级森林公园和金鱼池湿地公园,计划投资65.8亿元,目前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同时,谋划在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乡镇建市、县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形成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生态业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同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对于煤炭储量达129亿吨的矿产资源大县来说,是不是意味着要放弃?答案是否定的。“但不能再走粗放的开采出售的老路,我们提出了煤炭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选择了‘煤-电-化、煤-电-建(材)’循环发展路子,并积极推进风电、煤层气开采等新能源开发。”杨桦介绍。

  前不久,织金县煤化工项目通过了环保部专家环评。消息传来,织金上下一片振奋。“在煤化工这条发展路子上,织金锲而不舍艰难跋涉了8年,终于取得了突破。”该县工业局负责人高兴地说。

  “以绿色为底色,立足资源优势,走全域旅游发展、工业循环发展的路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助推脱贫攻坚。”杨桦说,只要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夫必须在我”的精神,织金的绿色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李凯 谢朝政 陈俎宇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