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东市大力推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以使命为担当,主动与政府对接,步调一致,落实精准扶贫规划,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将清洁能源输送到了新村落、养殖场,解决人民群众用电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电成为脱贫致富的先导力量。
电能充足 脱贫致富
高原、暖阳、微风。
冬的气息弥漫在高原的黄河岸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的山岗上,三联村磨坊老板马忠林正在焊接门面,磨坊里机器声音隆隆,对他来说一边磨面、一边用焊机,还是头一回,“这得感谢供电局刚换上的变压器!”老马说道。
“以前我是看点磨面,朝九晚五,就像上班一样!”操着一口民和乡音、开了32年磨面坊的马忠林说起了他与电的故事。
三联村全村158户村民,分散住在马营镇背后的山坡上,以种植小麦、蚕豆,养殖牛羊为生,是个地处山区、收入低微的贫困村。“原来村里有3台变压器,容量130千伏安,其中30千伏安那台还是我的专用变!”与电打交道多年的老马,对村里用电情况“门儿清”。
马忠林磨面坊的专用配电变压器,架设于1985年,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每月要多出130多度电的损耗费,“最主要是容量不够,只要一磨面,附近村民家里就好好用不了电!”老马的磨面生意只能避开用电高峰时段进行。
回族斋月期间电也不够用,马忠林说:“每家每户都有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斋月里每家每户都是半夜2、3点做饭,用电量大!”短时间内飙升起来的用电量,对配电网设备造成了很大影响,供电所员工半夜蹲守,处理故障,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海东供电公司改造升级三联村配电网,将陈旧的变压器、线路、电杆换了一茬,新架设的4台、共计7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分布在村落四周,户均配电容量达到了2.2千瓦,比原先提高了3.6倍,绝缘化线路让电能不再流失,电压更加稳定,满足了村里的生产生活用电,蹲点保电成为了历史。
今年,海东供电公司投资6亿元用于营业区域内的农配电网升级改造,新建、增容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8座,架设0.4千伏—110千伏线路1551千米,新增变压器482台,容量达77兆伏安,重点解决20个贫困村未通动力电或动力电不足问题,完成62个中心村的电网改造工程。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改善和提高边远山区贫困村的供电质量,充实农村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解决电网局部‘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为农业排灌、服务农业生产及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供应。”海东供电公司总经理闫性善介绍说。
说起电网改造后的效果,民和县马营镇马营村做粉条加工生意的马海峰感受颇深,“没改造前,做粉条的电机转得慢,一天最多生产650公斤粉条,现在好了,村里架了6台变压器,作坊一天轻松就能生产750多公斤了!”马海峰高兴地说道,总共1630千伏安的配电容量,解决了马营村用电的需求。
“在扶贫村配电项目建设中,我们着眼将来,根据村落未来发展趋势,配电容量、线径都留有裕度,能充分满足扶贫村未来几年的用电需求”。海东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张海林介绍说:“稳定、可靠、充足的电力能源将很好地支持新农村脱贫致富!”
易地搬迁 电力先行
海东市,山峦沟壑林立,部分农牧民住在浅、脑山地带,海拔高、气候冷,农作物不易生长,靠天吃饭的村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贫困率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改善搬迁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5、6社,便是今年易地搬迁的一个村落。班彦村全村共有8个社,其中5、6社的129户484人分散居住在沙沟山山梁沟坡间,山高路陡,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今年,易地搬迁项目在班彦村开始实施,5、6社村民开始从山上向山下搬迁,在宽阔的川水地区盖起了新房,129座小院拔地而起,铺新路、通水通电。
11月7日, 129户村民迎来了共同的喜事——搬家!
早晨天刚蒙蒙亮,村民吕志发就早早起床,把老屋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大门之外,吕志发的儿子已经把家居装上了手扶拖拉机,准备搬到十几公里外山下的新村。
吕志发是村里的老人了,一辈子住在山坡上,他所在的5社与6社被一条沟壑隔在两个山坡上,崎岖不平的山路成了上下山的唯一通道。“山路不好走,下雨下雪时就只能在家呆着!”吕志发感慨地说:“儿媳就是因为生孩子时下不了山,差点没有了!”
泥泞的山路存在塌方、滑坡等危险,雨雪不仅封堵了村民下山的路,也封住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班彦村村民期盼着搬到山下,挖掉穷根,走上致富路。
新村建设、电力先行。海东供电公司投资169.59万元用于新村建设,组立53基电杆,架设配电变压器2台,高低压线路3.5千米,将清洁、充足的电能送到了班彦新村里。
新家要有新模样,家庭条件较好的吕旦巴四郎(土族)对新生活充满期待,早早就把电灶、抽油烟机、电磁炉等大件电器搬进了新居。
“换在山上,这些东西有也是个摆设!” 吕旦巴四郎的母亲兰拉木什姐(土族)拿着抹布一边擦着电视机,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原先住在山上,因为路远、交通不便,贩货的货郎总是把货价上提1到2元,让本来就贫穷的村民很少有机会购买货物。大多数村民家里只有一台电视和几盏电灯,缺水、缺货源让大件电器没有用处。
新村交通便利,电器轻松搬进家,最重要的是村里架设了两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户均配电容量达到了3.2千瓦,比山顶增加了13倍,新线路、新设备,让低电压一去不复返,村里用电不再发愁。
与班彦村一样,今年海东供电公司投资1966万元,对互助县丹麻镇锦州村、平安区三合镇等11个易地搬迁村实施通电工程,架设0.4千伏—10千伏高低压线路33千米、配电变压器23台,容量5.8兆伏安,18村、1823户村民将在以后生活中体验到现代农村配电网带来的好处。
用电有了保障,村民家里的电器设备也就多了起来,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成为了海东供电公司“高原擎旗”党员服务队要操心的事。队员们分头行动,走进每家每户发放安全用电手册,讲解安全用电知识。
服务队行动起来,开通了业扩报装“绿色通道”,实施营业厅、现场、电话预约等受理方式,跑现场、了解用电需求,为养殖场、榨油坊等个体、专业合作社上门服务,用心倾听客户心声,解决用电难题。
“现在村民脱贫致富劲头足,我们的供电服务也要向前靠,主动上门服务,提些用电致富好建议,让大伙动起来!”海东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高原擎旗”党员服务队队长李炳胜说:“动力电用电申请随到随批、3天供电!”
凝聚扶贫 合力攻坚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集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把脱贫作为民生发展的第一任务,推动建立政府、社会、行业共同帮扶机制,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海东市委书记于从乐指出。
作为责任央企,海东供电公司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扶贫工作要求,着眼大局,主动作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地方政府、单位、企业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共同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现在已经发了178度电了!”11月29日,晁增平看着阳光照在院里的“大家伙”——光伏发电板,爬上梯子,看了看电表说道:“发一度电我就能挣0.88元”。
晁增平住在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上二村,距城区20余公里,全村150余户,是今年的脱贫村。当地政府通过产业整合,在该村53户贫困户家里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96.5千瓦,预计该项目年均发电量为26万千瓦时,总年均收益23万元。
“呆在家里,晒晒太阳也能挣钱!”晁增平妻子袁佳芳美滋滋的说道。丈夫在外打工,自己照顾家里,看好光伏发电板,也有一笔收入,而且这笔“阳光”收入可以持续25年。
上二村“光伏+扶贫”造血式扶贫项目是我省第一个居民用户“全额上网”并网发电的项目。项目的落地,正是海东供电公司与地方政府发挥合力,完成扶贫任务的一个缩影。
海东供电公司员工与乡村政府人员逐个走访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装机容量,提供电力技术支持,开通项目并网的“绿色通道”,保障了项目就近并网。售电收入直接汇入村民政策补助“一卡通”账户,让贫穷户及时、安全收到“阳光收益”。
要脱富,精益发力找准穷根。海东供电公司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 面对面与316名贫困村“第一书记”沟通,掌握贫困村供电服务需求,及时协调解决,为贫困村提供精准供电服务。公司领导班子、干部员工进乡村联点沟通,累计沟通572人次,征集供电服务、电网建设等方面意见、建议98项,协调解决问题37项;回访第一书记164人次,跟踪电力扶贫效果;聘请第一书记担任行风监督员,了解贫困村电力需求,征集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用电问题,提升供电服务水平。
找到了穷根,海东供电公司上下一心,与政府、行业共同帮扶,开始拔穷根。6月30日,服务海东市首座农光互补20兆瓦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并网发电,绿色、环保的阳光收益加速了当地村民脱贫进度;迁改输电线路,“让道”川大、民小一级、平互大二级公路建设,破解出行难题,让海东市更开放,致富更便捷;为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捐款,修路、解决吃水难问题,谋划产业扶贫路子;在互助县南门峡镇老虎沟村捐赠音乐器材,助推文化扶贫;开展助学圆梦活动,将爱心和温暖送进山区小学;保电环湖赛、旅游节,让游客更好地领略青海之美!
扶贫攻坚一直在路上。海东供电公司将继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建好电网供好电,贴近一线,抓住问题,在阳光扶贫、绿色扶贫上持续发力,为服务海东市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