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贻林是山阳县法官镇赵家湾的贫困户,在商洛市委书记陈俊精心包抓和指导下,县镇两级领导干部积极研究对策,制定措施,为他购买莲菜种子和鱼苗,又帮助他开办全村首家农家乐。如今,赵贻林加盖了二层楼房,年收入达三四万元。
在立地条件差的山区,很多群众都渴望过上好日子:想翻身,没有资金发展;守着青山绿水,不知道发展啥产业;想脱贫,经常因为意外走“回头路”。
贫怎么脱?路怎么走?事怎么干?山阳县委、县政府以“五个五”党建统领全局工作,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紧扣重点难点、突出精准施策、强化责任落实,按照“三年消除贫困村,四年摘掉贫困帽,五年全面奔小康”的“345”攻坚目标,确立了“123456”和“5533”脱贫思路,大力推行“三项机制”,全面落实“八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干部有作为,产业有特色,群众有干劲在山阳蔚然成风,一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脱贫热潮在全县持续掀起。
刨开“家底子”:脱贫攻坚打出“组合拳”
地广人稀,坡陡林密。山高水远,靠天吃饭。地处秦岭南麓的山阳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工业不发达,农业基础薄弱,长期掣肘着山阳县域经济发展。据了解,46万人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129个,贫困人口3.12万户9.61万人,贫困发生率23.1%。
立下军令状,打赢攻坚战。这句在全县耳熟能详的宣战口号,向着既定目标奋斗的庄严诺言,是县委书记张国瑜提出的,不仅为各级包扶干部传导压力,而且也体现了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以抓铁有痕、踏地留印的工作作风,坚决打赢这场贫困战争,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张国瑜说得掷地有声。
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迅即开展。县扶贫局通过四轮深入核查,精准识别出贫困村129个,贫困人口3.12万户9.61万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7万户6.08万人,低保贫困户1.03万户3.17万人,五保贫困户0.36万户0.37万人。与此同时,建立了县级脱贫攻坚指挥中心、18个镇办脱贫攻坚指挥室和239个村(社区)脱贫攻坚作战室,实现全县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
锁定脱贫目标,瞄准贫困“靶心”,全县4878名干部投入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系列密集的举措交织在一起,覆盖到镇村组户。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山阳县确立了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大目标”,坚持从实帮扶、从严考核“两大举措”,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代理、金融扶贫资金撬动、电商扶贫网上营销“三大机制”,推行龙头企业订单保障、合作组织创业带动、家庭农场示范引领、产业园区就业支撑“四大模式”,强推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民居环境、公共服务、基层组织“五大建设”到村,实施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助学、兜底保障“六大精准”到户的“123456”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和“345”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全力打造脱贫攻坚引领区。
补齐短板是脱贫攻坚的“必修课”,山阳的扶贫模式更加体现“木桶效应”。县上按照“全面、严实、精准”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突出“八项重点”工作:突出队伍建设。狠抓人员配备、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先后为239个村(社)选优配强了“两委会”班子,下派村“第一书记”129人、驻村工作队135个;突出产业发展。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行短线、中线、长线产业相结合,己建成产业基地756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示范户769户;突出技能就业。统筹各类资源和市场,狠抓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先后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1.36万元人次,转移就业1.6万人,实现劳务创收1.8亿元;突出集体经济。盘活村集体土地、荒山、林地、房屋等公共资产,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林权、房屋产权等入股,参与集体分红,共实施“光伏扶贫”试点工程50个,发展村级合作社523个;突出移民搬迁。争取移民(脱贫)搬迁统筹发展资金4.5亿元,己经有8920户2.6万人通过移民搬迁进城入镇;突出政策落实。累计发放各类惠民补贴资金3.18亿元,其中为贫困户发放低保和报销各类补助资金2.03亿元;突出村容村貌。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筹集水泥5万吨,同步推进50个村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民居环境、社会事业、基层组织“五大建设”,改善全县129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突出民居改善。采取“群众挤一点、干部帮一点、政府投一点、单位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帮助贫困户排危加固房屋2200间、硬化室内地面3890户、涂白墙面2760户、更新老化线路51.1万米和灯具2.1万个、添置家具4860余件。
杨地镇西山村几年前还破落不堪,在精准措施持续发力下,村上架起了大桥,加固了河堤,改建了民居。“我们在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因地制宜新建13个育苗大棚,栽植红油香椿1300亩,并在绿化带栽植枇杷树,为养殖中华蜂提供蜜源。”村支部书记宁江宝说,“全村形成了香椿、蜜蜂、陕南黑猪、中药材、劳务等长、中、短期完整的产业链,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一万元以上,实现提前脱贫摘帽。
鼓足“钱袋子”:精准施策罗列“增收账”
在欠发达地区,资源富余成为一种发展优势。如何将资源变为资本,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法官镇法官庙村给出了这样答案:多予少取,放水养鱼。
将土地零租金流转给企业,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借鸡生蛋”。法官庙村群山环绕,清水长流,荷塘鱼跃,茶香醉人,但就是因为群众没有撬动资金,产业发展一直滞后。经过包扶干部深入研究,征求群众意见后,去年,39户贫困户将200亩撂荒山丘免一年流转费给洹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起了有机茶示范基地,今年贫困户在自己的土地里除草、浇水、采茶,又拿回了90余万元工资。
“我们对扶贫干部要求是,拉着企业干,帮着社里干,扶着户里干,‘三干’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法官镇党委书记申国华说,“目前有两家龙头企业,四个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以旅游休闲观光的九眼莲、茶叶、大樱桃、农家乐等致富产业,年底实现100%脱贫。”
脱贫难,难在盲目上,难在千篇一律上。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精准地制定适宜贫困户发展的产业。“5533”产业规划,罗列出一本群众增收账,其精准到镇、到村、到户、到人。
以建设国家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秦岭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山阳县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行短线、中线、长线产业相结合,选优百村千户万亩亿元中药材种植、百村千户万亩亿元林果茶叶栽植、百村千户万头(只)亿元畜禽养殖、百村千户万袋亿元食用菌栽培、百村千户万箱亿元中蜂养殖“五个百千万亿”产业,目前已建成产业基地756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示范户769户,鼓足了贫困户“钱袋子”。
打造“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电子商务+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链条。重点扶持培育金川封幸、天元隆、必康等8大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做大做强工业“一区五园”,做优做特二十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精做美“三景一带”旅游经济区,做实做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电商新城;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60家,探索组建新型产业联合社;建成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8个镇办3个景区电商服务工作站、97个村居电商服务点;龙头企业与2.1万户贫困户签订订单农业11.5万亩,合作社吸纳1.7万户贫困户抱团发展,电商销售农特产品32类128种。
资金、技术、销售成为脱贫“三大难题”。该县群策群力整合涉农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设立精准扶贫贷款储备金3000万元,撬动银行发放产业贷款3亿元;整合各类培训项目,推行关键技术集成打包代理服务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引导贫困户发展订单产业,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聚力突破制约“瓶颈”,“三大成效”立竿见影:落实产业就业脱贫措施,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实现稳定增收不返贫;12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人均收入超过5220元;2016年预退出的4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级扶贫标准。
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山阳县在做大做强中药材、食用菌、核桃、中华蜂、绿色蔬菜等地方特色,扶持产业就业脱贫的基础上,加快易地搬迁脱贫步伐,加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全力推动生态保护脱贫,积极争取重大生态工程补偿政策项目和转移支付,建立贫困户长效补偿机制。强化教育支出脱贫,对农村贫困家庭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高职在校生,实行补助生活费、免除学费、发放助学补助和扶贫助学补助等。实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加大特困供养五保户、农村贫困残疾、贫困老年人、低保户等,实行最大限度救助。
扶贫思路明晰,制定产业精准,脱贫措施得力,改变了山区贫困户的生活。高坝店镇双寨村四组熊兴成从深山移居而来,没有土地,两个孩子还上学,四口之家日子过得很紧巴。去年,他按照县镇规划,养了20箱蜂,还学到了养蜂技术。今年被聘请进行养蜂培训,年工资3万元,加上蜂蜜卖的18000元,收入达到48000元。
甩掉“穷帽子”:问责机制倒逼“扶真贫”
要让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增强“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探索一套长效、高效的机制越来越重要。
在西山村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杨地镇党委书记张涛拍打着满身尘土,一脸憨笑地说:“县上考核细得很呐,我们在村上连续作战了几个月,才有今天这变化,还得到了3万元奖励呢。”
奖罚分明,启用问责机制推进脱贫攻坚,该县先后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实施规划》《脱贫攻坚产业增收扶持办法》《脱贫攻坚金融扶持办法》《脱贫攻坚县镇领导干部包抓办法》《脱贫攻坚绩效考评办法》等4大类10个脱贫攻坚政策性文件,通过层层召开政策宣讲会,逐户发放宣传册,各项扶贫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
责任倒逼,精准考评,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为此,山阳县严格落实奖励提拔和“一票否决”奖惩措施。首先是从健全机制入手,建立了“镇村主体、单位帮扶、部门支持、领导包抓”的责任机制,完善了“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政策保证、投入保障”的推进机制,建立了“定期督查、严格考核”的保障机制。“三箭齐发”推动包扶干部和贫困户实现“双认识”,脱贫责任实行“双承诺”,脱贫措施做到“双清楚”,工作岗位做到“双坚守”;其次是严格脱贫标准,在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与第三方评估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了山阳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实施细则和参照标准;三是从三线落实发力,强化县级领导、镇办、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力量一条线”,由县委书记带头包抓一个脱贫示范镇,每名县级领导包抓贫困程度深的两个村,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抓一个贫困村,实行捆绑考核、同奖同罚。强化镇办村、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帮扶责任一条线”,采取每个单位包抓一个村、每名干部包扶6至7户贫困户的办法,倒逼各级干部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强化职能部门、政策兑现、措施落实“政策措施一条线”,实行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并把督查结果列入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提供坚强保障。在出台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安排脱贫攻坚专项资金1.2亿元,放大储备金贷款3亿元,累计发放储备金贷款5100户2.3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机制催生效能。板岩镇安门口村建起了香菇基地,由企业流转土地120亩,100户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年底实现分红。村委会主任任富松还是养鸡致富的典型,他成立了合作社,带动6户贫困户养鸡12000只,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难题。
好机制、好经验一旦发酵,其积极作用将不可估量。漫川关镇东寺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村支部书记杨光成种植的中药材今年喜获丰收,收入达5万余元。64岁老党员陈庆发带领20多户贫困户发展核桃和中药材,本村邬文全在他的帮助下,栽了3亩核桃树,种了2亩黄姜,还栽培了3000袋香菇,发展了短、中、长结合的致富产业,今年仅香菇一项收入18000元。
短短一年时间,山阳县精准扶贫由常规化向实干高效转变,扶贫项目与产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农产品与销售市场等,实现了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农民群众精神焕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笔者看到,通村、通组、通户水泥路宽阔平整,相互交织。白墙民居清新亮丽,错落有致。产业基地条块齐整,鳞次栉比。在冬日的阳光下,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乡村画面,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盛世图景。
“群众不脱贫,干部不撤离。”这句挂在山阳县县长袁良善口头的话,表明了向贫困宣战的决心,“今年已实现脱贫8400户2.59万人,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打赢攻坚战,到2020年,9.61万贫困群众一定会全面步入小康。”(张宏 李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