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大通县“脱贫攻坚在行动”:马场村产业扶贫实现“私人订制”

2016年12月07日 09:59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刁永萍

  日子能越过越好,是所有人的愿望。对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马场村98户、35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脱贫小康在以前近似奢望。

  身有残疾的杨寿德,由于前些年母亲生病,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窘迫。但是现在,没门路挣不着钱的他,在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日子走上了正轨,成了全村最大的养牛户,摇身变成了小老板,整天乐得合不拢嘴。

  “上有西山,下有石山”。马场村地处两山之沟,交通不便,干旱少雨、贫穷落后。

  今年,像杨寿德这样幸运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沾了扶贫的光,是精准扶贫给他们带来了好政策、好待遇和许许多多脱贫的好办法。具有特色的马场村扶贫,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既解决贫困户眼下的脱贫,更着力解决贫困户长远的脱贫。

  为了做到户户有脱贫对策,人人有帮扶办法,青山乡各级干部吃了不少苦,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调研,找出了村里群众致贫的病根所在。“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整治村容村貌”;“种草养畜保增收,多种渠道促发展”;“大力发展饲草及马铃薯种植,试验推广特色经济作物”——马场村脱贫攻坚思路清晰。

  前不久,杨寿德的辉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出栏了13头育肥牛,除去成本,一头牛净赚1000元左右。在他看来,能加入养殖扶贫的行列,这一年半载生活肯定就能翻身。

  “过去扶贫胡子眉毛一起抓,现在量身定做扶贫项目,扶到了点子上,也扶到了大伙的心里。像这样为广大贫困户‘私人订制’的产业扶贫,不仅仅实现了扶贫对象的高度精确,而且也为他们致富增收做到了规划精准。”市财政局驻马场村扶贫工作队成员王顺说。

  说起杨寿德的合作社,这也是村里的第一家养殖合作社。起初,村里都是个体养殖,成不了规模,家家养个一两头,杨寿德家也是这种情形。后来在乡镇府和扶贫工作队的组织引导下,对村里有发展愿望和发展有潜力的扶贫对象,通过直补、以奖代补、贴息贷款或物化补贴等方式鼓励支持,扩大他们的规模提高收入。

  今年,扶贫工作队为村民申请了100栋标准化畜棚项目,每个牛棚60平方米。由于杨寿德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在加上他肯下功夫脑子里有思路,他也成为了扶贫工作队重点培养的贫困户带头致富人。现在在西山头,占地420平方米的牛棚,50多头牛,还有一个储草棚,这其中,仅帮扶的资金就达到十八九万元。

  “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我绝对不会走到这一步。享受了这么多好政策,我也要在扶贫工作中尽一份力。现在在我的养殖社里,还有四个贫困户在这里打工,帮忙喂牛打扫卫生,每天有80元的收入。”说起大家的帮扶,杨寿德难掩激动的情绪。

  今年,村里通过流转土地,试种了2公顷蕨麻,还分别种了186.7公顷的燕麦以及80公顷的马铃薯,并分别与湟源富农草业有限公司、青海江河淀粉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帮助村民增收。

  村民李启林,在自家地里种了0.33公顷马铃薯,收成颇丰,12500公斤马铃薯按照之前签订的合同,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出售,增加了收入。

  走在马场村附近的山坡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饲草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基地。现在村里大部分土地都已调整种植结构种上了饲草和马铃薯等,不仅亩产收入大为提高,还带动了全乡其他村也调整了种植结构,而且这些种植都为“订单种植”,有定向的收购单位,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除此之外,为改善村内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扶贫工作队还争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扶持较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应急防汛排洪沟建设资金、“辽援”资金等550余万元,在全村架设路灯,补建断头路、硬化道路,新建活动广场;为保证村民饮水安全,申请人畜饮水改造项目资金90万元,用于全村9.8千米自来水管道改造;为提升村内教学环境,争取到位第二批教育项目专项资金3.7万元,用于村内教学点维修改造……

  从产业发展到解难帮困, 从致贫原因到脱贫打算,从村道建设到安全饮水,从孩子上学到老人看病,点点滴滴,无微不至,现在的马场村已然变了个样!

  多种脱贫路径、多个帮扶办法,让政策救助和产业帮扶在马场村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这张为全村的贫困家庭编织的密度大、覆盖广的“脱贫网”,正一点一点地为贫困群众拔掉“穷根”。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