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进行时 赤恒底村的“产业扶贫经”

2016年11月28日 11:13   来源:云南日报   

脱贫进行时 赤恒底村的“产业扶贫经”

  11月的福贡县不是太冷,充足的阳光足以驱散清晨的寒意。群山之中草木仍绿,早上,站在怒江边,就能看到高黎贡山怀抱里的赤恒底村炊烟袅袅。

  赤恒底村,位于福贡县鹿马登乡,距县城8公里。村内居住着傈僳、怒、白、汉4个民族,傈僳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2%。以前的赤恒底道路泥泞不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眼下,村内建成总长度19千米的通组公路,实现了9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安居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的赤恒底,最大的改变来自于在脱贫攻坚中念好“产业扶贫经”。

  服饰加工引领增收

  在怒江,赤恒底村是有名的傈僳族服饰加工村,早已名声在外。

  民族服饰加工在赤恒底村有悠久的历史,这里的村民善于织布和加工民族服饰。目前,赤恒底做面料的有76户,从事服饰加工的有35户,既做布料又加工服饰的有25户,在福贡县城开服饰加工店铺的有2家,福贡县50%以上的傈僳族民族服装生产加工都出自赤恒底村,这里的产品不仅供应给怒江的傈僳族群众,而且还销往全国。

  说起赤恒底的傈僳族服饰加工,不得不提当地的村民此路恒。

  福贡县扶贫基地残疾人民族服饰加工厂负责人、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福贡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赤恒底村傈僳语多声部农民红歌合唱团团长——上述这4个头衔,都属于同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精壮傈僳汉子此路恒。

  记者见到此路恒时,他正和工人们一起在自己开办的民族服饰加工厂里,娴熟地在布料上画图、压边、制作衣服,作坊里已经做好的民族服装一件件整齐叠放着。

  “以前家里很穷,加上我身患小儿麻痹症,外出务工困难,于是,只能天天在家做家务。后来大哥家里添置了台缝纫机,自己就阴差阳错地搞起了缝纫。”此路恒告诉记者。

  此路恒对缝纫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2007年,他自己筹钱购买了缝纫设备,开始制作傈僳族服装,并帮左邻右舍缝补衣服。

  通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此路恒办起了民族服饰加工厂,由他设计的民族服装服饰深受福贡县、泸水县傈僳族群众的喜爱,民族服饰加工厂年纯收入达四五万元。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小加工厂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

  “自己家富不算什么,要让大家一起富起来。”在采访中,此路恒一直提到。他不忘初心,2012年,随着服装生意越做越大,此路恒投资创办了福贡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招募村民上班,并对村里有残疾的村民进行培训,让当地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

  为了让村里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此路恒动员41户社员共出资111万元,成立了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开拓民族服装市场,做大做强民族服饰产业。据他介绍,目前合作社的社员中大部分年均收入超过6万元,一些中小户的年收入也不少于5万元。全村目前有缝纫机60台,是怒江州名符其实的“缝纫机村”。

  因为有了民族服饰加工的引领,赤恒底村的群众又多了一项收入来源。记者了解到,除了专业户外,该村的傈僳族村民有茶余饭后纺织的习惯,这种习惯也能赚钱。合作社把纺织原料发给村民,然后手工纺织的布料统一收购,每米加工费4元。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

  今年的草果行情好,这几个月以来,赤恒底村的草果种植大户肯叶恒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肯叶恒家在福贡的草果种植面积有457亩,今年处在盛果期的有50多亩,这50多亩草果今年收果时卖了将近30万元。

  肯叶恒介绍,他还带动了赤恒底村20多户村民种植草果,面积达到1543亩。“教他们如何种植,也让其参与管理,最后按照投资来分成。今年最高的一家有13000元的收入呢。”肯叶恒说。

  赤恒底村除了种草果,全村现在还形成了核桃、草果、中草药种植,生猪、黑山羊养殖及民族服饰加工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草果种植4527.5亩,核桃种植9980亩,中草药种植900亩,生猪存栏4341头,黑山羊存栏2400头,黄牛356头。

  念好“产业经”,在赤恒底我们看到的是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外部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格局。

  赤恒底的生猪养殖场也充实着这里的产业发展基础。赤恒底生猪养殖场是福贡县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存栏在1300至1500头以上。记者了解到,养殖场也在积极地投入到产业扶贫当中。

  养殖场老板杨永兴介绍,目前赤恒底村有7名村民在养殖场打工。对于村里的30多户贫困户,养殖场给他们每家提供2至3头仔猪,在养殖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养殖技术和经验外,等生猪出栏的时候还帮他们卖。

  怒江州委老干局的张晓丽,自2015年2月担任赤恒底村新农村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以来,结合赤恒底村实际情况,参与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收入,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通过多种手段帮助赤恒底村的群众打造出一条通往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张晓丽介绍,接下来,村里将落实福贡县“6+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抓好产业扶持全覆盖。在赤恒底村实施好核桃提质增效960亩,发展草果50亩、漆树50亩、重楼50亩,推进户均1头后备母猪、户均脱温鸡苗23羽的产业扶贫项目。

  特色旅游蓄势待发

  世代居住在赤恒底的傈僳族和怒族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沿袭着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2010年,此路恒组建了以本村农民为主的红歌合唱团,他担任团长,负责管理、排练等工作。全村大部分群众学会了《党啊,亲爱的妈妈》和《爱我中华》等经典红歌,用傈僳语唱红歌、颂党恩,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新生活。他们曾代表省、州、县、乡参加各级红歌演唱比赛,多次荣获一等奖,成为宣传傈僳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现在,每逢周末或农闲日,赤恒底村委会的会议室都会成为农民合唱团的“根据地”,他们在这里开会、排练,准备每年节日里的傈僳族“农民精神大餐”。

  既有傈僳族农家乐、民族服饰加工厂、傈僳族民居特色房,又是云南大学傈僳族研究基地,还有农民红歌合唱团,赤恒底浓郁的傈僳族文化气息,培育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独特基因”。为了助推脱贫致富,当地政府立足傈僳文化谋长远,万事俱备只欠“发展特色旅游业”的东风。

  2014年,福贡县通过整合资金150万元,立项并着力打造赤恒底村娃底傈僳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试点项目。项目包含傈僳族特色房屋、基础设施建设及民族文化发展建设等多个建设内容。

  记者了解到,当初建设时设计了6套不同风格不同户型的房屋供群众选择,并挑选了具有一定条件的20户农户实施特色民居房建设,群众实现了从茅草房、千脚楼到傈僳族特色抗震民居房的“大跨越”,更引领了鹿马登乡特色民居房建设的“新时尚”。

  采访快结束时,此路恒算了一笔账:服装生意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加上自己种植的200亩草果,年收入可达15万元。赚到了钱,去年他盖了一栋傈僳族风格的五层楼房,并配置了一间宽敞活动室,闲暇之余邀约村民来家里合唱。

  这是此路恒的幸福日子,而念好“产业经”,在赤恒底村像他一样脱贫致富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