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河北农大驻张北县许家营村第一书记李博文:用科技照亮增收致富路

2016年12月05日 10:11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郝凌峰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河北省张北县战海乡许家营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间间红砖瓦房,点缀在山坳里,房后新安装的一杆杆太阳能路灯格外注目。离村子不远处的莽原中,一个个蔬菜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棚外十几个村民裹着大衣、穿着皮袄,迎着寒风热火朝天地忙活着。

  8个月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博文背起行囊远赴千里来到许家营村担任第一书记。200多天以来,李博文亲身说教解百姓思想禁锢,学以致用领农民脱贫致富,夯实堡垒保乡村长远发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走访摸底探索致富路

  “这么多年,我们都受穷!他们几个教书匠来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李博文他们刚来许家营村时,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这样唠叨着。

  李博文和队友们每天挨家挨户走访,发挥“书匠”本色不厌其烦地讲解党的扶贫政策。“我们是带着技术,实打实地来帮大家做事情的……”经过一遍遍说道,村民们对他们有了重新认识,也燃起了脱贫的希望。

  许家营村人均耕地较多,土壤好,适合种植蔬菜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李博文发现种植蔬菜是一条致富门路。然而已经习惯了种植莜麦、胡麻的村民却并不买账。村民薛玉林回忆道:“当时就是胆小不敢种,又怕赔了!”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驻村仅仅10余天,李博文就召开了全村精准脱贫动员大会,为村民们列举了河北农大培植“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脱贫致富产业典型案例,向当地群众宣传穷山僻壤靠科技勤劳致富,也能生出“银蛋蛋”、变成“金窝窝”。

  在李博文的动员下,习惯了种植莜麦、胡麻的村民开始心动了,对种植大棚蔬菜产生了兴趣,争先恐后要求建大棚。如今,村里已新建起蔬菜大棚257个,李博文和队友们还积极争取到补贴有机肥590吨,协调政府补贴资金上百万元,培植起以架豆为主的大棚蔬菜产业,架豆平均批发价2.5元/斤,预计年总收入350万元以上,促进增收250万元以上。

  传授技能让村民科技脱贫

  “帮扶村给多少帮扶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要找到发展的出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调研和与村民的接触,李博文认为扶贫工作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帮助贫困家庭掌握一技之长。

  李博文发挥自己是省蔬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主持过国家蔬菜课题的科教优势,带领其蔬菜安全高效施肥创新团队,建立了许家营蔬菜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利用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使大棚蔬菜叶大肥厚浓绿,光合增强,架豆长度提高3厘米以上,增收3成以上,在坝上种菜普遍赔钱的情况下保障了菜农赚钱。

  在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李博文指导村民科学种植的身影。4月下旬,他在蔬菜苗情调查时,发现大棚辣椒发生了大密度虫口蚜虫,如不及时防治,将导致毁灭性危害,他立即组织实施了绿色施药方案,有效控制了虫害漫延。7月初,他发现种植户购买了大量“豆角冲施肥”,经检测鉴别证实为假肥料,避免了农民遭受巨大损失,并及时进行了肥料质量简易鉴别技能培训。

  “现在,村里开展水肥一体化、施用微生物肥料、减施化肥农药增效、田园农机作业等多项技术示范,都由农大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村民们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李博文说,一件件小事,让当地群众打心眼里接受了他们,不少村民还经常找工作组,希望多开办科技培训班,多请专家、教授来给村民传授农业技能。

  做强产业引领乡村健康发展

  助农增收致富,产业扶持不可或缺。李博文在驻村帮扶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帮扶路径:聚集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推进“一村一业”精准发力,产业扶贫助农走上致富路。

  针对各自然村资源贫瘠、劳动力比较缺、生产经营落后、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李博文带领河北农大驻许家营扶贫工作组实施产业开发脱贫工程,利用坡梁地和滩地发展青贮玉米、莜麦,发展高效养殖,畜禽粪便肥田,发展大棚架豆,实现“劣地还草—稳定养殖—有机培肥—高效种植”的循环农业;引导强户帮弱户,安排贫困群众就地打工,大棚蔬菜带动全村打工收入70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增收3900多元,并出现了村民返乡打工的可喜现象。

  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李博文带领工作组实施基础设施脱贫工程,召开了全村精准脱贫动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会议,编制了村产业发展规划,改造了村文化广场,在3个自然村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构建了智力开发平台,培养科学致富带头人16名;装配了培训教室,通过指导畜禽粪便肥料化高效利用处理垃圾650多立方米;改造困难群众危房10间,改善了村容村貌。

  在此基础上,李博文带领工作组重点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100亩,指导了快速育肥肉牛105头、肉羊1200只,引进企业投资150万元,开发了旅游农庄,引导村民组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河北农大10万元帮扶资金,为村里购买了大型农机具,由农民合作社托管,构建了农机服务平台,免费为贫困户耕地,帮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作为“领头雁”,李博文带领着村民冲破重重困难,终于闯出了一片扶贫新天地……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