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产业有“活水” 脱贫有希望

2016年11月18日 07:52   来源:宁夏日报   

  前几天,笔者去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老盐池村采访,听闻贫困户老张的脱贫故事,还蛮有启发意义。

  老张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年开春却不知道种什么。过去,他一直种玉米,可这两年市场玉米价太低。他看亲戚种黄芪赚了不少钱,心有所动,可又担心没种过种不好,对市场更是摸不到门道,因此犹疑不定。

  幸好,帮扶干部及时介入,有去农技部门询问种苗、种植技术的,有到上级部门询问补贴政策的,还有的带着老张去实地考察、摸市场的……这给老张很大信心。于是他下决心拿出30亩地做了“试验田”,没想到净收入超过3万元。本村不少村民看了羡慕,明年准备跟着老张一块儿种黄芪。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核心。说得通俗点,一个好的扶贫产业就是农户增收的“摇钱树”。有了这个牢固的根基,贫困户才能站起来、走得远。

  道理大伙儿都明白,尤其是担负脱贫攻坚重任的乡村和包扶部门干部。许多人为了建档立卡户如期“摘帽”,跑前跑后争取项目,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动员。可有时候,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干着急、群众不动弹”的现象,这是为啥呢?难道全是因为群众“等着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观念、“要钱还要物”的功利想法在作怪?

  不可否认,一些贫困户确实存在“等靠要”思想。但这绝非主流。笔者多次下乡采访,在与贫困户的接触中,发现绝大部分群众都渴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生活,在人前能挺得起腰板、抬得起头。人来世上一遭,谁不想有尊严的活着,过上更好的日子呢?

  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整个地球。贫困户要脱贫,也需要一个支点。找准支点,就会让贫困户由内而发产生不断向上的动力。这动力就好比活水,产业有了“活水”,又何愁发展不起来呢?

  发展扶贫产业,特别需要把握好外部帮扶与贫困户主动参与的关系。面对贫困群众,政府应当主动工作。但“主动”不意味着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脱贫路上,群众才是主角。扶贫干部更多的要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当好“服务员”。惠安堡镇隰宁堡村推进黄花产业,帮扶干部走进贫困户的家中面对面地聊,在种植过程中及时“跟进”,帮助农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今隰宁堡的黄花种植已小有规模,成为当地重要的脱贫致富产业。因此,发展扶贫产业不能赶时间、图省事,处处越位替农户“做主”。否则,贫困户就会“越帮越懒”,就会“等着别人送小康”。

  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扶贫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不顾市场,拍脑袋决策。要多考虑农户自身特点、本地情况,顺应市场需求。比如老张,想种植黄芪,帮扶干部听说后,大伙儿商量后觉得可行,为啥?因为黄芪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农户容易掌握;并且旱田、水田都行,适合当地种植条件;而且还跑了跑市场、摸了摸行情,既开拓了眼界,又树立了信心。

  有了内生动力,何愁贫困户脱贫难、没发展呢?(孙莉华)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