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固原市原州区东北角的头营镇石羊村有821户村民。该村58名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致富“排头兵”作用,以村中富源、博源、福泰源3个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引领农户投身草畜产业,带动25户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帮助47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11月10日,记者见到博源合作社负责人马德义时,这位60岁的老党员正在捯饬黄贮玉米。聊到养牛的净收入,浑身挂满秸秆渣的他打起了“马虎眼”:“今年能挣十几万吧。”
“有几个字说颠倒啦,是几十万吧!”在一旁帮忙的合作社社员笑嘻嘻地交了马德义的“老底”。
“其实也就前两天出栏了100头牛,挣了点钱。”老汉忍不住笑了,“把我家的牛棚都卖空了。”
“没牛还准备这么多饲料?”记者不解地望着玉米秸秆堆成的“小山”。
“这不算多。你眼前的3个青贮池还腌着2000立方米的草呢。”老汉解释道:“除了自家备料,我也得帮没劳力、没技术、没青贮池的社员腌草。”
担心记者不明白“腌草”的意思,马德义围着青贮池举例说明。
“在石羊村,腌草指青贮玉米。你想想,冬天腌菜时,是不是得给菜缸里的蔬菜均匀撒盐,压上大小合适、经过消毒的石头,还得添水封缸?青贮玉米也是10月中旬开‘腌’——铺满青贮池后,撒上适当比例的粗盐和配方药粉发酵,驾驶农用机械压实,直到池子装不下时,用塑料膜密封整池并盖上土层。你说,两件事的过程像不像?这个‘腌’字,用得当不当?”
聊到备料喂牛的“业务”,4年来义务为社员腌草的马德义打开了话匣子:
“腌草和腌菜一样,同样的料,不同的人腌制,手法不同,成果也不同。无论是黄贮还是青贮,都讲究时节合适。时节对了,玉米的干湿条件、贮藏的外部环境都好,炮制的草料催肥效果最佳。我腌的草,用一斤便有一斤的效益,目标是让社员降低养牛成本。”马德义说。
马德义告诉记者,王维山和马耀文是2010年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当时大家都是腌草的生手,就一起跟着畜牧中心派来的技术员学手艺。为保证青贮质量,他用家里的腌菜缸做实验。王维山和马耀文模仿他,也在家练习,都练成了。如今两个人都是养牛大户,年收入过6万元,马德义忙不过来时,他俩也帮着给社员腌草。
6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今年刚刚加入合作社,不掌握养牛的门道,也没建青贮池。按照村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这些人养牛的技术服务由合作社里的党员包干。同时,党员还帮贫困户担保,让他们贷到扶贫贷款搞发展。
石羊村村主任马万玉介绍,无论是社员还是村民,只要联系到党员买合作社的青贮玉米,都以每斤1.25元的价格售出,比市场价便宜0.25元。合作社收购村民多余的青贮玉米时,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25元。
“党员引领壮大了带头致富群体,也加强了村党支部和致富能人的双向互动。今年,3个合作社里又有多名青年社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伙儿脱贫干劲十足。”马万玉说。(记者 朱立杨)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