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一位村干部生命的最后347天

2016年11月18日 07:37   来源:贵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其伦 李勋

  听到刘孝刚去世的消息,黄安青泪流满面,他哽噎着说:“我多想去送刘主任最后一程啊。”  

  黄安青记不清,刘孝刚来他家中嘘寒问暖多少次了。

  患小儿麻痹症,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不在身边,这十来年间,刘孝刚经常送衣送被、送米送油……这份感动一直藏在黄安青的心灵深处,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9月2日凌晨,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村委会主任刘孝刚,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沙堆村的扶贫路上。

  9月4日出殡当天,纸花如雪,哀曲如泣。600余名群众眼含热泪,将刘孝刚家门前挤得水泄不通,送他们的当家人最后一程。许多村民忍不住放声大哭,悲伤不已。

  立下脱贫志: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一条约500米杂草丛生的乡间小径,通向刘孝刚家的老屋,低矮破旧的老木房,只能勉强住人。

  这条路、这间房,作为村委会主任,有机会想办法改造。

  但,他没有。他首先想到的是家对面的那些村民。

  刘孝刚家老屋基门口这条泥巴路的接口处,一条宽畅的水泥硬化路,串起60多栋灰瓦白墙的黔北民居。

  提到刘孝刚,近80岁的老支书黄忠武眼圈马上红了。“孝刚娃儿责任心强,公道正派,心里装得下整个村,他这个当家人是当好了的!”

  沙堆,这个5600多人的村,田少旱地多,底子薄环境差,依然戴着贫困村的帽子。2013年,已当了9年村干部的刘孝刚被乡亲们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很清楚,沙堆村之所以穷,根子在于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单一,村干部带富能力不强。

  刘孝刚立志,一定要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通往村里最边远的粮山村民组的沙石公路改造,是刘孝刚下定决心要“啃”下的“硬骨头”。呼吁,汇报,争取,备尝艰辛筹集资金320万元,2015年冬天,他带领村民吃住在工地上,甩开膀子干。

  历时三个多月,硬是将全长7.5公里、惠及8个村民组的粮山公路,从宽3米拓宽升级到4.5米。

  村民们后来才知道,这期间的刘孝刚,已是身患癌症。

  修路可以靠蛮力,但压在头上的贫困村帽子,不是凭蛮力可以甩掉的。产业不兴,脱贫谈何容易。

  2014年夏,刘孝刚赶到云南红河州,去找从村里走出去的能人——余庆云南商会会长殷仲勇。

  刘孝刚“三顾茅庐”,硬是说服殷仲勇把原定在红河州种植美国红桃的“水果计划”挪到了沙堆村。

  不料,村民舍不得把土地流转出来。

  群众大会上,部分村民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村民冉平算账说:“全家7亩地,种粮食一年好歹能卖七八千,现在一亩流转出去租金才500块钱,亏了好大一截。”

  殷仲勇准备打退堂鼓,刘孝刚心急如焚。

  讲大道理行不通,就挨家挨户和村民把账算清楚、算明白。

  刘孝刚找了个晚上跑去冉平家喝了顿酒,和冉平摆谈:“一亩地种粮食,刨去各种成本最多赚上五六百。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还可以在水果基地打工,你算算哪个有赚头。”

  “行嘛,那我支持你!”酒到兴头上,冉平答应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久,夫妻二人都被业主请去。冉平为人实在,在红桃基地当上了管理,一个月工资3500元。妻子打临一个月算下来也有1600元。

  看到冉平两口子挣到了钱,村民们纷纷把土地流转出来。如今,投资1000多万元发展起来的1200亩精品水果基地,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除了土地年租金外,公司每年发放给村民的劳务费达50万元。

  如今,花鲜茶果香、稻浪牛羊欢,一幅“四在农家”好美、小康村寨好靓、乡村农家好乐的崭新画卷正徐徐打开,沙堆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700元增加到目前的9159元。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记挂的仍是未尽的事业

  身体有病,刘孝刚心里好几年前就知道了,但总被繁冗的工作耽误。他总是说,农村人没那么娇气,不忙了再说。

  可日子总在忙碌中度过。直到2015年9月24日,实在疼痛难忍,刘孝刚才走进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报告单显示:肺癌伴肝转移晚期。

  一向开朗的刘孝刚也沉默了,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沙堆村还没摘下贫困村的帽子,不能轻易倒下!”。

  住院期间,他依旧牵挂着村里的发展,多次打电话给村委会——

  “亭子坝小康寨建设如何?”

  “堰沟打龙塘‘一事一议’项目推进怎么样?”

  ……

  一个疗程后,刘孝刚开了点药就要回去。实在犟不过,妻子王兴兰只好买个大号保温缸,将熬好的中药装好,方便他工作时吃药。

  从那以后,刘孝刚背着药罐走村串寨的身影,成为沙堆村脱贫攻坚最前线的一幅感人画面。

  去年12月,刘孝刚病情恶化住进贵阳肿瘤医院。余庆县纪委驻沙堆村干部郭荣华代表村委会去看望他,推开病房,看见刘孝刚一手打电话一边在笔记本写着,床头柜上的一大摞资料吓了他一跳。同室的病友说:“他这哪像是来治病的嘛!”

  住院期间,正在修建的从沙堆街上到凉水村民组的公路上,村民因土地赔偿问题阻工,村干部轮番做工作,谁都处理不下来。

  刘孝刚急得非要回村里处理,医生不同意,两人在病房里大吵了一架。

  没人拗得过刘孝刚。当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工地时,村民们惊呆了,正值六月大热天,汗水从他蜡黄的脸上流了下来,在场的人被深深感动了。“孝刚主任都来了,我们还是散了嘛。”

  9月下旬,就在刘孝刚去世20天后,这条宽3米长11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通车了,凉山一带1200多村民从此不再肩挑背扛。

  “他为了百姓鞠躬尽瘁!”关兴镇党委书记赵松说。最后一次见刘孝刚的场景,深深刻在他脑海里。

  那是刘孝刚离世前20天,他卧病在床,瘦骨嶙峋。可他心里还牵挂着堰沟打龙塘通组路的事情。

  刘孝刚把涉及村民组的修路筹委会和施工方都请到家里来,趟在床上一笔账、一笔账地算清楚。

  “他笔都快握不住了,在文件上签字时,手都在颤抖。”包括赵松在内,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下眼泪,有的人还哭出了声。

  从确诊患病到离开人间,在347天里,他把自己竞选村委会主任时承诺的20件实事,都分别作了标注。如今只有新山、大木两个村民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尚未解决。

  这是他未尽的事业,也是他走时最后的惦念。

  清白做事干净做人:他坚守的是共产党员永恒的本色

  妻子王兴兰整理刘孝刚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存折上只有2100多元,那还是刚刚为他补发的村干部补贴。从最开始每月500多元补贴一直到现在,王兴兰还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存款。

  王兴兰说,丈夫在村里是大事小事都管的村主任,在家里却是啥事都不管的“甩手掌柜”。这些年,一家子就靠她养几头肥猪,种几亩烤烟,好不容易存了10万元。两口子之前一直窝在破旧的老房子,一住就是近三十年。

  2014年,老房子实在住不下人了,刘孝刚才同意建新房,手里钱不够,就从两个女儿手中各借了6万元,又从亲戚朋友手里借了点,才勉勉强强把新房建起来。

  直到去世前几天,刘孝刚才刚刚把钱还清。

  村监委会主任王龙庆说,村里这几年大大小小工程投入好几百万,孝刚从未想过要从中捞好处。“干实事,没私字,公道正派,两袖清风。这是全村百姓最佩服孝刚的地方。”

  为了自家老房子门口的泥巴路,他大哥刘孝华和他狠狠地吵了一架。“全村的路都修了,自家门前的路还是老样子。”

  刘孝华如今懂了。他说,乡亲们都记得他的好,他为兄弟感到骄傲。

  刘孝刚曾对妻子说过,。对家庭,他内心有着深深的愧疚。

  “你怨过他吗?”

  “怨啥子怨哦!他又忍得,又让得,结婚几十年我们没拌过几次嘴。”这位不善言辞的农村妇女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他心好得很。”

  王兴兰还记得刘孝刚说过的话:“要清白做事,干净做人。”

  刘孝刚去世后,妻子王兴兰拿着他用过的笔记本说,别的东西都烧了,这个没舍得烧,上面都是孝刚一笔一划写的,是他的心血,想留着。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