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在对口帮扶地区共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3项,整合投入科技项目资金776.4万元,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1个;引进新品种160个,推广新技术143项次,示范面积8.2万亩;开展科技培训180次,现场指导430次,发放技术资料3.3万份,培训农民1.5万人次;科技支撑帮扶地区农业龙头企业27家;协助帮扶地区争取各级农业项目资金610万元……
这是辽宁省农科院今年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成绩单,通过各扶贫团队在贫困地区实施送科技下乡、建立新成果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措施,推广了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
方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扶贫目标任务。
整合科技项目推进扶贫
前不久,在阜新县平安地镇举办的赛羊大会上,莫古土村发源养羊专业合作社轰动全镇,合作社通过省农科院帮扶引进的“无角道赛特羊”获得一等奖,并得到镇上奖励的3000元。发源养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忠林告诉记者:“前年,省农科院扶贫队给我们村免费引进7只种羊,正常买一只需要8000元。我们村以前多养小尾寒羊,但长膘慢,新品种长得快也耐寒,4个月的羔羊胴体就能达20到25公斤。”
辽宁省农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发源养羊合作社合作,实施中央财政项目,进行肉羊杂交改良、羔羊快速育肥、粗饲料开发利用等。通过养羊示范户、养羊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肉羊年饲养量达到8296只,出栏3427只,纯收入62万余元。
省农科院风沙所、栽培所、蔬菜所等5个研究所依托中央财政科技推广、农业部行业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共建和研究所自筹等各类项目,在阜新县直接投入经费146.8万元。
围绕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目标,重点开展了花生、玉米、设施蔬菜、肉羊、旱作节水农业和树莓6个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新品种39个,新技术33项,示范面积7690亩,增加经济效益1521万元。
在彰武县,省农科院组织20多名科技人员重点开展了玉米、花生、甘薯、树莓、优质鹅等8个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双庙乡为核心区,引进优质、高产、耐旱甘薯品种10个,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和高产栽培技术4项,建立技术示范区3000亩,甘薯平均亩产达到2100公斤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产200公斤/亩,亩增效400元。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向记者介绍说:“下一步我们仍要继续选派科技扶贫服务队,整合科技项目在帮扶地区密集实施,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推动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率先转化
岫岩县雅河街道河北村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4800亩,玉米是主要种植作物,生产结构单一,全村有贫困户273户,贫困人口达780人。省农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锋向记者介绍说:“村里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手段落后,为了尽快使农民脱贫致富,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杂交大榛子和早金酥梨为主的果树产业,其中大榛子示范园亩产达300斤,为种植玉米产值的8-10倍。”
今年,玉米产业又遇到了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农民的思想开始渐渐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农民开始放弃了种玉米的传统想法,想发展果树等高效产业,很多村民已经到村里的青之园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预订明年要种的果树苗。村民沈海江对记者说:“村里有几十户人家准备种植果树,我已通过合作社从省果树所订了200多棵大榛子苗,将家里的苞米地改种大榛子。”
2016年,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将自育的新品种早金酥梨、南红梨和红梨在义县大力推广。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梨研究室主任、国家梨产业体系熊岳综合试验站站长李俊才研究员及其团队先后6次到义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义县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举办3次早金酥梨现场观摩会,县长和常务副县长亲自到会,加快早金酥梨推广进度。
义县副县长王宝忠说:“推广效果非常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县17个乡镇创建29个早金酥梨栽植示范基地,栽植早金酥梨5万余株。新品种在市场畅销,很多人虽不认识这个品种,但都喜欢吃。科技扶贫是真正解决贫困的有效办法,给钱不如给科技,让老百姓通过科技脱贫,真正受益。”
辽宁省农科院还与帮扶地区企业开展合作,把科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派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帮助他们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助推精准扶贫
“真没想到,我家院子里的葡萄今年就卖了2000多元。还是去年春天时,省农科院的专家免费提供葡萄苗并指导种植,今年虽然结得少但也有五六百斤,明年结果会更多。”建昌县大屯镇大屯村村民李业森高兴地对记者说。
大屯村耕地面积少,且有近一半的耕地为坡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可利用自然资源少,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基本没有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缺少日光温室、经济林果等高效农业生产设施及产业,没有形成有效的致富主导产业,村里也没有集体经济。
省农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东为向记者介绍:“工作队在深入大屯村调研后,发现每家都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决定利用当地庭院面积较大的特点,发展以葡萄、大枣为主的经济果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力争在短时间内将全村庭院改造成为高效院落生态系统。”
2015年通过农科院植保所引进优质葡萄苗木6000余株,今年又引进了5个品种3000株,驻村工作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葡萄生长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使种植户基本掌握了夏季修剪、病虫害防治、冬季修剪及防寒等关键技术。通过两年的管理,2015年栽植的葡萄大部分都已经结果,由于引进的品种上市时间早、口感好、商品性好,市场价最高曾达到了5元/斤。
扶贫队在大屯村建立玉米、杂粮、果树等示范区1450亩,推广5800亩。引进新品种19个,示范推广配套栽培新技术22项。2016年,玉米高产示范平均亩增产75公斤,高粱亩产达到了700公斤,推广应用的3个谷子优良品种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仅此三项作物,实现大屯村种植户增收85.65万元。
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李海涛说:“我们要在帮扶地区强化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各科技扶贫服务队做好对口帮扶县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要突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体现精准扶贫的科技内涵,找准科技扶贫的着力点。”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