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音乐老师就好像一堆堆干柴,1教室就像是个小火苗,把干柴一下子点燃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教体局音乐教研员杨静说。
杨静所指的“1教室”来自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该项目旨在将艺术教育的资源引入乡村课堂,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
近日,“1教室全国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示范县项目推进会”与“1教室全国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教研基地揭牌仪式”在滦平县举行。该县教体局表示,将在全县32所中小学落地实施1教室。据悉,滦平县是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介绍,此阶段项目实施成果将为全国区县、乡镇、村中小学美育普及教育提供可全面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让乡村课堂“靓”起来
1教室创始人老炅曾走访全国多个老少边穷地区,发现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乡村学校缺少艺术教育资源,同时还缺少方法。
1教室尝试探索艺术普及教育专业可持续教学模式,为乡村学校引入系统性的艺术普及教育教材和专家师资,以本地教师系统、持续培训为核心,各类艺术专业课程全面覆盖,确保专业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在当地扎根、生长。
如何培养当地教师?1教室工作人员采用互联网慕课的形式与当地对接。乡村学校的老师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艺术课程,再将自己所学教给孩子。
此外,1教室的课程、培训和指导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专业志愿者有序参与其中,让系统的美育普及课程扎根学校,使师生持续收益。这些志愿者大多是舞蹈、钢琴、声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到学校去,面对面地与教师交流,帮助他们提升授课质量。
这种模式的成效已得到证明。滦平县第三小学(简称“滦平三小”)的音乐教师从来没有学习过打击乐,但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她就能教孩子学习打击乐,教了1个月后,孩子们就能上台表演了。
1教室负责人杨婷告诉记者,该项目实施的意义远超课程教育本身,通过“学习、鉴赏、感受、发现”,可以培养孩子在艺术学习中,逐步养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生活中的真和美,有基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灵。
“老师,我觉得很幸福”
“对1教室课程教学的感受是,真正解放了孩子的天性。”滦平三小音乐老师赵宏宇说。
去年10月,赵宏宇接手1教室课程,心里特别没底,不知道从何下手。他决定让孩子们上芭蕾舞鉴赏课,其实别说孩子,他自己对芭蕾舞也是一窍不通。可是当他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让他特别吃惊,欣赏舞蹈时特别认真,下课后还问:“老师,咱们下节课上什么呀?”
让赵宏宇感到更大惊喜的是打击乐班的孩子,有个男孩叫乔畅,特别调皮,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了打击乐以后,表现特别好,下课主动帮老师摆书,作业也按时完成了。
“有一次,记者采访孩子,问孩子对老师是什么感受。孩子们说,跟我就像朋友一样。”赵宏宇特别感动。还有孩子表示:“老师,我觉得很幸福。”
孩子们的表现不仅让老师感动,还让志愿者赶到兴奋。钢琴专业志愿者王艳(化名)到过滦平三小很多次,她对记者说:“虽然乡村孩子的音乐基础比城市里的孩子差一些,但是这些孩子接受的艺术教育没有功利性,他们纯粹是出于热爱喜欢上了音乐。从这一点上说,1教室在乡村开展艺术教育是相当成功的。”
记者在滦平三小看到,打击乐班的孩子们已经能按照五线谱上的音符与节奏熟练地进行表演,在志愿者的带动下,他们开始了即兴演奏,节奏越来越快,鼓声整齐,孩子们逐渐摆脱羞涩,开怀大笑。
探索可复制的“P+1”模式
1教室负责人杨婷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已在北京市、河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乡村学校实施。
随着1教室项目的逐步深入,工作人员研发了被称为“P+1”的教学模式。“P课程”面向所有中小学生,以综合艺术普及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综合艺术审美能力;“1课程”面向有艺术天赋的中小学生,培养其基础艺术专业能力。
此次在滦平县所有中小学推广该项目,将惠及4万余名学生。“P+1”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模式尝试实现每所中小学有一间“留下不走的艺术教室”。
“1教室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域乡村地区美育教师师资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等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和未来人才接轨的全新的中小学美育课堂。”滦平县教体局局长吴树申表示:“作为1教室全国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示范县,我们期待滦平县的示范试点成果,能够进一步惠及河北省乃至全国更多县、乡镇和村级中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
据了解,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计划在江西、内蒙古、河南、重庆等省(市区)进一步实施1教室项目,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