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住村实践探索“三扶”新路 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

2016年10月26日 10: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周 琳

  左下图 9月8日,长城乌办第三批住村工作组组长李洪江一行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亚吐尔乡哈拉苏村72岁的村民吾斯曼·阿尤甫家发放慰问金。 右上图 9月7日,为迎接维吾尔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古尔邦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亚吐尔乡哈拉苏村村民在村活动中心载歌载舞。本报记者 周琳摄

  住在农户家里,不走过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长城国兴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通过3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实践,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走出了一条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随住村工作组一起,进村入户实地探访“三扶”新路

  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重点,而如何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关键。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长城国兴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用3年的“住村”实践,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路上越走越顺,取得良好效果。今年9月,记者和住村工作组一起,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亚吐尔乡哈拉苏村、拜城县康其乡墩艾日克村等地,进村入户探访“三扶”新路。

  民生帮扶“解燃眉”

  9月的南疆,果香四溢,稻菽飘香。在哈拉苏村,一排排红砖房前种满了绿莹莹的葡萄,农家院内的香梨和苹果散发着诱人的芬芳,村民们在新修的活动中心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维吾尔族的一种舞蹈),迎接维吾尔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古尔邦节。

  忙碌的长城乌办第三批住村工作组组长李洪江,却无暇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他翻着密密麻麻的记事本,梳理着一条条民生“台账”:今天上午与哈拉苏村党支部书记毛尼亚孜·吐拉甫一起到贫困村民家发放慰问金;中午到拜城县亚吐尔乡都干买里村双语幼儿园察看工程进展;下午到长城哈拉苏村巴扎(综合市场)和榨油厂调研节日生产情况;傍晚到村卫生所了解药品和病人救治情况……

  李洪江的第一站是刚刚失去丈夫的村民古瓦汗·尼亚孜家。当收到慰问金时,32岁的尼亚孜眼含热泪地说:“要是没有工作组帮扶,我一个女人带着2个孩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帕拉提也亚克西,帕拉提也亚克西(共产党好)!”

  有3名残疾家属的古丽一家,收到慰问金时也是激动得说不出话。临别时,他们拿出一面绣着“村民心中的长城”的锦旗,赠送给住村工作组,依依不舍地在院门口挥手道别。

  这些看似工作量不大的民生“台账”,在南疆地区的哈拉苏村真正落实下去却并不轻松。由于地广人稀,当地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较远,行政村与县城间的距离更远。哈拉苏离拜城县城约20公里,离亚吐尔乡13公里,全村人口共2267人,其中贫困户180户664人。

  过去,村里没有像样的村民活动场所,更别说舞台、巴扎、学校和医院,小到村民们跳舞、领慰问金、买卖东西,大到上学、看病都不方便,千头万绪的民生琐事亟需解决。

  第一批住村工作组组长、长城乌办副总经理孙康介绍,2014年实施定点帮扶以来,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晓松先后6次到住村所在地考察,给村民送去慰问金,并捐资13.6万元帮助村里建起卫生所。为改善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工作组先后投入8万元,建起了村民活动大舞台。

  第二批住村工作组组长、长城乌办副总经理骆驰介绍,2015年住村期间,工作组举行了“金秋助学”活动。14名新考上大学的农村学子,分别获得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系统内爱心人士捐助的行李箱、运动服以及数千元的助学金。

  19岁的米热古丽·毛尼亚孜说:“我的汉语水平一般,在住村干部的帮助下获得2500元捐资,我将用这些钱提高汉语水平,学好金融专业,努力为国家建设出力。”

  “捐助贫困大学生在全村建村以来还是头一次,关心教育、关心孩子成长,就是关心全村的希望,感谢工作组!”毛尼亚孜·吐拉甫说。

  今年10月,哈拉苏村的幼儿园、旱厕、锅炉房先后竣工,到时哈拉苏村的民生水平又有了更大提升。

  精准扶贫谋长远

  少数民族地区仅有输血、撒网式的帮扶还远远不够。在长城乌办总经理曹志强看来,3年来的住村工作必须提升当地造血能力,力争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村里建起的长城哈拉苏村巴扎(综合市场)真不错。每周四到巴扎卖了自家养的鸽子,一周的菜钱就有了。最近,巴扎附近还新添置了榨油机、磨面机,再不用跑到20里地之外的乡上了。”72岁的老党员吾斯曼·阿尤甫曾是哈拉苏村的老党支部书记,谈到村里的新变化,老人连连竖起大拇指。

  2014年以来,村里成立了历史上首个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古力巴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和农资批发成为30多户入社村民的另一项增收法宝。2015年以来,在养殖大户艾合买提·买买提的带领下,村里养牛、养羊的大户增加到20户。“工作组带来了为牲畜治病的药池子技术,让我们的牛羊成活率比原来提高了很多倍。”买买提高兴地说。

  随着租用巴扎摊位的商户增多,做榨油和磨面生意的村民也开始活络起来。一个小型巴扎、一个小型榨油厂、一个磨面厂、一个农业合作社和一批种养大户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村民日常生活,而且带动了当地民营经济越发活跃,当地的就业难题也得到缓解。

  不过,要增收仅靠传统农业种养和村办工厂还差得很远。传统观念下,人们大多像哈拉苏村的村民一样,不愿离土离乡外出务工。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工作组、村委会的党员同志没少找村民谈心。

  三批工作组的真心付出凝聚了村民的心。2015年,工作组与村委会统一联系安排,组织了230位村民到100里外的尉犁县肖塘区和轮台县轮南镇务工点拾棉花增加收入。为方便联系、确保安全,村干部和工作组轮流进务工点为村民提供服务。这次外出务工,拾棉花村民大约每人可增收1万余元。“集体务工有组织关心,用工方服务到位,采摘价格合理!”村民艾沙·尼亚孜高兴地说。

  住村工作组3年来所做的工作让哈拉苏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干打垒泥草房被红砖房取代,窄窄的泥巴路被宽阔的板油路替代,村小学、双语幼儿园、自来水、电灯、手机、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都在哈拉苏村出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生活用品已经进入80%以上的农户家庭。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77岁的村民马木提·买买提所言:“现在村民每逢遇到大事小事,都要找工作组谈心,村民们和党员同志们比一家人还亲。”(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