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梦晓 李科洲
特约记者 司玉
在定安县西北侧的新竹镇卜优村南四岭村小组,一个个家庭农场沿着蜿蜒小山沟的走向星罗棋布,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新竹镇禾笈南四岭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从最初的6家,到现在的57家,家庭农场的模式带给了南四岭村许多村民‘造血’功能,形成了规范化的种养示范基地,进而以一种‘滚雪球’的效应在全镇铺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定安县新竹镇委书记陈小燕说。
立体养殖 | 打造家庭农场模式
村民陈明福是发展南四岭村家庭农场模式的带头人,在他的家庭农场里,林下种植、养殖是家庭农场的主要模式,散养着的鸭子成群结队地在胶林下奔跑,圈里的黑猪悠然生长,山坡下,是6亩鱼塘。
1993年,陈明福在广州闯荡了几年后,回到了家乡新竹镇创业。南四岭的地是低产的旱田,四周都是丘陵,土质贫瘠,因而家家户户的收入也极低。陈明福此次回乡却带回来一个新想法,“在广州那边,农民在坡地上种树养家禽,在洼地里挖塘养鱼,充分利用土地,也都挣了钱。我们的地理条件和他们类似,也可以试一试!”
22岁的陈明福上过学,又到外面去开了眼界。经过他一个个动员,村里有5户人愿意跟他一起干。确定了人选,6家人掏出了家里全部的家当,凑了几千元,互相帮衬着,在自家的旱地里挖鱼塘、买种苗。
“一开始也怕亏钱,但我们更怕一直穷下去。”当年,愿意和陈明福一块创业的陈明文说,前两年钱很难赚,养出来的鸭子只能人工运到镇上去卖,鱼塘规模也不大。到后来挣了钱,不断地投入,形成了规模,就有人上门成批收购了。2004年,加入到家庭农场模式的家庭里,每个人的年收入达到了8000元,这一模式得到了更多村民的认可,陆续有20多户村民先后加入。
复制模式 | 带动全村“造血”
2008年陈明福成了南四岭村的村干部并入了党,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
当时村里面加入了种养示范基地的仅20多户,更多的村民仍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劳作,却仍旧领着低保过日子,陈明福就动员种养示范基地里的其他4位党员号召更多村民一起加入种养示范基地。
陈明存就是在陈明福的动员下,加入示范基地的一员。由于家庭缺乏劳动力,陈明存一家收入极低,2010年,陈明存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却拿不出学费,也是陈明福带着村里人东一笔西一笔凑出了2年的学费。如今,陈明存的家里养殖了鸭和鱼,日子渐渐好转起来。
对于村里无劳动能力的6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陈明福和几位党员家庭也送去了定安黑猪苗助其脱贫。
滚大雪球 | 促农民持续增收
家庭农场的“造血”功能显著,村民纷纷加入种养示范基地,如同滚雪球一般,在面积仅有1.5平方公里的南四岭村,已经有57家家庭农场,鱼塘紧邻树林,树林下养着家禽、黑猪,立体种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土地。
今年1月至今,共出栏肉猪1800头,肉鹅5万只,肉鸭7万只,肉鸡7000只,淡水鱼257.5吨,鸭蛋87万枚。仅家庭农场生产总值就达到1469.4万元,纯利润达325.5万元,养殖业家庭人均纯收入1.6万元。
面对规模日益庞大的种养示范基地,种什么、养什么就成了陈明福等人要调控的问题。陈明福说,避免扎堆养殖,是保持种养示范基地整体成员利润的一个手段。在决定养什么之前,村民们都会互相通气,错峰养殖。
此外,先富的村民还不断地带动其他村民加入家庭农场,形成规模效应,吸引企业前来成批收购。
如今,家庭农场的雪球越滚越大,新竹镇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目前全镇共有家庭农场368个,其中,卜优村家庭农场达到110户,标准示范家庭农场10个,极大地促进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本报定城10月20日电)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