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贫日论坛侧记 各领域共奏脱贫攻坚“交响乐”

2016年10月18日 14:56   来源:农民日报   

  10月16日下午,2016扶贫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妇女扶贫、残疾人扶贫、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评估学术研讨、社会扶贫、电商扶贫、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与精准扶贫等14个平行论坛异彩纷呈,各领域代表针对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和前瞻性问题,找症结,挖根源,发现规律,开出药方。

  聚焦金融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是加快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发展的冲刺阶段,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如何实施精准、特惠的金融扶贫政策,加大精准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力度,精准地缔结脱贫攻坚的时间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杨子强在论坛上谈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也特别需要金融部门做好金融扶贫投入的优化,通过优化投入提高金融扶贫的质量和精准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他认为,金融机构要在加大信贷投入、保险支撑和资本市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特别需求,建立普惠金融,强化市场化机制建设,注重财务可持续,提高贫困人口精准服务的科技性。

  以扶贫贷款的精准识别为例,到今年9月5日,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首期工作顺利完成,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6月5日,全国精准扶贫贷款额18879.9亿元,同比增长32.9%,上半年全国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354亿元,同比多发放1533.5亿元。

  杨子强认为,在金融扶贫的过程中,一要把握好市场的原则和可持续性,实现政策扶持、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精准对接;二要实现金融服务多样化,帮助贫困人口形成现代金融意识,更主动合理地利用金融资源;三要加强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通过金融支持加快推动贫困地区现代产业和经济发展,建立金融扶贫的良性循环机制;四要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

  “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险可以对受灾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补偿,通过大数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可以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扶贫开发资源等优化配置。除灾害补偿外,保险还具有信用征信功能,可以帮助贫困户更便捷地获得融资。此外,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创新投融资方式,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助推产业脱贫。”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说,发展农业保险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下跌双重保障,发展大病保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首要致贫原因,发展意外保险满足贫困户主要劳动力意外伤害、疾病和医疗等保险保障需求,推动贫困地区信贷资源投放助推产业脱贫,开展组合保险将精准扶贫落实到保险贫困户生产生活全方位风险上,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要积极发力、主动作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要有机组合,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要积极配合,将创新与改革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扶贫领域的金融供给。”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指出。

  聚焦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扶贫已经形成了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引领,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在社会扶贫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指出。

  一年来,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不断深化,社会动员力度不断加大,探索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在充分利用扶贫日平台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筹建了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设立“10·17扶贫基金”,努力形成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目前,271个中央单位编制了定点扶贫规划和年度计划,210个单位向定点扶贫县派驻448名挂职干部,307个单位向定点扶贫县贫困村选派了336名第一书记。

  “只有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形成战胜贫困的合力。作为第一书记,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关键是要调动一切积极性,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脱贫攻坚奖获奖代表河南省扶贫办派驻确山县西王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树兰在论坛上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以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帮扶干部、致富带头人等的公共服务,提供贫困户的真实需求、落实扶贫资源的精准性、核实和溯源扶贫的行为与结果,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扶贫的标准、信任、实施成本,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副主任任铁民在介绍中国社会扶贫网与精准社会扶贫时说。

  随着《慈善法》的实施,也将有更多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中。据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介绍,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数已超过66万家,其中慈善组织有数万家,大部分在扶贫济困领域内开展活动;社会捐赠从2006年之前的每年不足100亿元发展到近年来的1000亿元左右;慈善组织运作的慈善项目有数十万个,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聚焦电商扶贫:产业依托、多元主体、更新迭代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互联网+’扶贫的力度”,支持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促进贫困问题解决。作为扶贫办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内消费升级趋势的加速,中国电商扶贫工作在过去几年异军突起,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在论坛上谈到,从解决卖难到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品牌营销、农旅结合、美丽乡村,电商扶贫以产业为依托,正通过日益丰富的驱动主体、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新探索。其中,不仅有国家队、地方军、县域自生态,更有公益团体、平台组织、龙头带动、合作互补等新主体,移动端、社群化、本地化、微商村等新趋势都值得关注。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杨谦认为,在电商扶贫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资源整合与组织培育的关系,让农民成为有组织的市场参与者;要注意商业模式与商品化策略的关系,让山区资源真正与市场对接变为商业化资源,不能空谈商业模式;还要注重财政资金使用与地方发展模式的关系,需要县级政府更多把握资金使用的灵活度,注重发展效果。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电商扶贫瓶颈和解决之道》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电商扶贫实践中存在三大瓶颈制约,即“农户分散生产导致的规模问题、个体经营导致的质量问题、长期信任缺失导致的信任问题”。作为国内最早试水电商扶贫的公益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过两年探索,创新探索出“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的电商扶贫模式,重点破解效率、品质和品牌难题。

  会议期间,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苏宁云商集团、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苹果公司等相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以“创新·互联·共享”为理念的“全国‘互联网+扶贫’共享价值联盟”,并发布《全国“互联网+扶贫”共享价值联盟宣言》,动员相关各方创新合作跨界整合资源、全面推动电商扶贫成果共建各方共享。京东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签署《消费扶贫合作备忘录》,并启动首届扶贫消费日,倡议消费者通过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助力扶贫。(记者白雪妍)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