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持之以恒推进良种繁育、科学管护,核桃树从最初的1.5万亩发展到2015年底的85万亩,花椒树从最初的1200亩发展到2015年底的22.5万亩,如今“两棵树”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7月底,昭通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黄启贵在深圳考察林产品市场时,在深圳地标建筑京基100大厦的商场里,发现了云南大麻核桃的身影。作为商场唯一的核桃干货品种,这个“核桃贵族”显得格外醒目。
大麻核桃产自鲁甸县,是当地林业部门在本土核桃树种基础上多年培植繁育的优良品种,具有个大、壳薄、味香、丰产、耐存储等特点。2011年9月,“大麻1号”获中国首届核桃节金奖;2012年7月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上,“大麻1号”“大麻2号”被评为“中国优良核桃品种”,大麻核桃由此美名远扬。
8月27日,记者来到了大麻核桃原产地鲁甸,探寻大麻核桃背后的故事。
鲁甸县林业局局长张虎告诉我们,近年来,鲁甸把种植历史悠久、适宜鲁甸气候环境的核桃、花椒作为主要林产业做大做强,核桃树从最初的1.5万亩发展到2015年底的85万亩,花椒树从最初的1200亩发展到2015年底的22.5万亩。
“鲁甸的林业发展并非单纯求规模、数量,而是把质量、效益放在更高位置,持之以恒推进良种培育、科学管护、试验示范,为林业发展插上了科技之翼,让林农更好、更快地从中受益。鲁甸的‘两棵树’能发展到现在,老局长功不可没。”张虎说。
张虎所说的老局长叫朱宗能,1996年,38岁的朱宗能接过鲁甸县林业局长的重担,一干就是20年。
当地的林业干部告诉我们,朱局长刚走上林业局长的位子时,鲁甸的森林覆盖率只有9.6%,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百姓生存变得异常艰难。从1996年到2016年,朱宗能和陈明柱这对黄金搭档带领林业战线的兄弟,发动全县广大群众,共同投入生态治理、荒山绿化、振兴林产业的大业中。
怎样让山绿起来,怎样让群众不再受穷富起来?对全县土壤、气候、地理条件全面调查摸底后,鲁甸决定把核桃和花椒“两棵树”作为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苗以种为先,种以质为先。要发展核桃和花椒,必须培育出适合鲁甸种植的优质种苗。2004年起,鲁甸县林业局开始进行本土优质核桃种苗培育试验。
2005年以后,伴随着全省大干快上发展核桃种植,鲁甸的核桃种植七八年间发展到85万亩。“种苗远远不够,外面很多品种杂乱的种苗趁机混了进来,也有部分是外来优质种苗,但并不适应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这样肯定不行,肯定要进行品种改良,不然老百姓会遭殃的。”沉默寡言的朱宗能讲到此处,情绪激动。
培育适合鲁甸的优质核桃树种并不容易。他们与省林科院合作,从核桃收购仓库中寻找优质核桃,追本溯源选出1万棵优良母树观测研究,并收集引进省内外核桃良种,建立鲁甸核桃种质资源库和核桃良种采穗基地,形成了全省首个县级集良种收集、穗条采集、科学试验、科技示范为一体的核桃良种基地,培育出大麻1号、大麻2号等17个优良品种。
“光是找大麻1号核桃母树的户主,我们就找了好几个月,为了培育大麻3号,我亲自到李石文家跑了四五年,公事私办套近乎,不厌其烦谈交情,只为能拿到种苗。”朱宗能讲述。
“鲁甸‘两棵树’发展经验就两条: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和对科技的重视。”省林科院研究员范志远博士说。1995年来到云南至今,范志远每年都会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待在鲁甸。“因为这里真正重视林业科技,因为被老局长真抓实干的人格魅力折服。”
在自家核桃园里,核桃种植能手袁荣能热情地从树上拽下核桃剥给我们吃,感慨地说:“科学技术就是人民币。”“以前总以为核桃树要等10多年才会开花结果,现在我信了,通过科学管护,三五年就能见到效益。”
鲁甸地震过去两年,又到花椒飘香时。龙头山镇光明村的花椒林不时传来鸡鸣声。“去年我们开始发展林下养殖,成立了光明村林下养殖合作社,养出的椒林鸡有公司专门收购。”社长高文权告诉我们,今年花椒遭受了冰雹灾害,但价格很好,收成还不错。“我们这里有花椒技术辅导员,只要科学管护,再加上椒林鸡的收入,不愁日子过不好。”
2015年底,鲁甸的森林覆盖率恢复至34%。全县9万核桃种植户户均增收3500元,4.2万花椒种植户户均增收13800元。“因为高接换优、品种改良等原因,目前全县只有11万亩核桃进入盛果期,接下来我们将着力对30多万亩核桃和7万亩花椒低效林进行提质改造,林产业的脱贫增收带动效应会进一步凸显,林业福利会越来越好。”张虎说。
今年4月,张虎接替朱宗能,成为林业局长。“我还记得在这片山上,老局长带领父老乡亲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情形。”在鲁甸县级核桃科技示范样板林里,张虎指着不远处的一座青山说:“他让我懂得,绿水青山是生命之源,也是金山银山。”
记者 程三娟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