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大早,贵州省黎平县城东部的翘街已是一派热闹景象,街道两旁的店铺挂满各种商品,游客穿梭游览。
不少游客来到位于翘街南段的黎平会议会址参观。“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特别多。”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易同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栋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仿徽派建筑原为“胡荣顺”号商铺,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1934年12月18日,红军在这里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黎平是中央红军入黔的“第一城”,同时也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侗寨都有独特之处。由于交通不便,黎平文化、生态资源未能有效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
“十二五”时期,随着多条高速公路以及贵广高铁的建成通车,黎平的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曾经的“边城”变成了贵州南下粤港、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近年来,黎平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着力打造以肇兴为龙头的“百里侗寨”侗文化核心景区,推动侗族文化符号、传统工艺与旅游相结合,旅游业态日渐丰富,初步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开启了决战贫困、跨越发展的新局面。黎平县旅发委副主任姜明文告诉记者,“十二五”时期,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6.2%和31.96%。
肇兴侗寨是黎平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拳头产品,全县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快速提升。目前,肇兴侗寨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旅游景区之一。肇兴村党支部书记陆华敏介绍说,2015年肇兴侗寨共接待游客78.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3亿元。
旅游发展起来了,群众增收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路径。
翘街有个“肇兴第一染”,店主陆勇妹自幼就喜欢刺绣、靛染,2013年她辞去工作,专门从事旅游特色产品的设计、销售。2014年9月,她还与姑母创办了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的社员已经超过200人,在黎平及肇兴侗寨开设3家专卖店。“社员在农闲时从事工艺品加工,既能传承民间工艺,又能获得额外收入。”陆勇妹说。
除了加工民族工艺品,群众还通过开办农家乐、到景区务工等多种形式,实现增收。目前,旅游已经成为黎平县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规划,到2020年,黎平县力争形成布局合理、链条延伸、景区成熟、产品丰富、业态完善、线路互通、管理精细、服务优质的旅游产业体系,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高铁让游客走进来,我们现在要努力让游客留下来。”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说,黎平将践行全域旅游的理念,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扶贫等有效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袁 勇 王新伟)
原标题:贵州黎平:侗寨变身“桥头堡”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