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六安弘扬红色精神 致力绿色发展 加快脱贫步伐

2016年09月23日 10:18   来源:安徽日报   

  六安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市委领导下,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坚克难、扎实苦干,在建设幸福六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六安结合实际,闯新路、增优势,绿色发展全面展开,着力打造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六安样板。六安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14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到3062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实现翻番。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首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2.7%,增幅居全省前列,首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霍邱、叶集、霍山开发区连续三年先后获批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金寨获批争创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成功争创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六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六大水库年均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7%。积极开展绿色GDP2.O试点,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测算2015年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到2000亿元以上。

  六安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35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十二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2285个,其中绿色产业项目比重达75%,比“十一五”提高20个百分点。

  六安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注重平面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建成区面积扩展至74.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42.8%。六安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文明城市;六安积极承担“国字号”、“省字号”改革试点示范,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

  作为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六安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二五”期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3.7万人。

  六安致力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冲在一线,涌现出何必山、陈贵春、王宜国等一批先进典型。六安市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表率”和省委“六个坚持”“九个不要”要求,从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抓起,争当“四个自觉”模范。围绕“六大纪律”、坚持“六个起来”,探索开展加强对一把手监管。党风政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今天的皖西大地日新月异,红色精神浸润人心、绿色发展道路宽广。 580万皖西儿女,一腔豪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向着小康目标奋勇前行,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见证了红四方面军发展的历史;见证了新四军抗日的第一枪;见证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转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六安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红色诗篇,铸就了“六安红”。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浸染在这边红色土地上;他们为党为民的公仆情怀激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遗志,把红色精神融入到血脉之中,刻在灵魂之上,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了老区人民的自觉精神追求。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六安市委举办“红色六安”巡回宣讲报告会,赴各地宣讲。 “红色六安 革命摇篮”、“红军史上的空前大捷——苏家埠战役”、“永不凋零的金刚花”、“中原突围:皮旅穿越大别山”、“‘人间天河’淠史杭”5大主题宣讲,生动诠释了红土地上的红色精神。

  为弘扬红色精神,每年7月六安都要集中开展一次红色精神宣传教育月活动,弘扬红色精神。六安深入挖掘六安革命遗址、革命史料、编纂了《金寨将军传》、《燎原星火》、《红色印迹》、《黎明前后》、《老区在跨越》等几十种红色文化书籍,系统展示革命历史。金寨县党史办县志档案局还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的漫漫长征路》(共20集)、《长征先锋、百将之师——红25军的光荣历史和感人故事》(共10集)、《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长征故事、红色故事》(共30集)等相关文章60多篇,在多家媒体上连载或刊登,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六安运用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重点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裕安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等4家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六安坚持在中小学校开展以洪学智将军为代表的历史人物革命精神、英雄事迹读书和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历史知识学习,传承红色文化,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广泛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民间文艺表演等形式,弘扬红色精神。

  六安红色精神代有传人,新时期先后培养出“信义兄妹”张仁强和张仁秀、“骆驼书记”储诒权、“中国好人”余家军、“安徽好人”余浩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六安好人”。

  绿色发展成果累累

  2013年六安市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几年来,六安致力于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寻求跨越贫困地区发展瓶颈,绿色发展实践引人夺目,成果累累。走在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山绿水迸发的无穷活力无处不在。六安以形成“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初步构建起绿色产业、绿色人居、绿色生态三大体系建设,大别山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全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已成雏形。

  六安茶谷建设风生水起,首批101个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一批茶谷小院、茶谷驿站以及茶、毛竹、石斛等物产与山水、文化艺术和生态休闲相互融合的主题项目陆续完成。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2015年全国119个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进行评价,六安茶谷品牌价值219亿元,位居第七,在农业园区中位居第二。

  六安打造绿色人居环境建设成就斐然。六安以老淠河、淠史杭总干渠、凤凰河、312国道为4条主线,以城南公园、中央公园、金水湾游园、水利文化公园、迎宾公园、东城都遗址公园、兰溪公园、大别山植物园、凤凰河景观带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已形成绿水绕城,绿荫映城之花园城市新貌,形成“滨水、生态、文化”之城市特色。

  六安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建设成果突出。六安顺利通过省级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安徽省节水型城市”。全市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县 (霍山县),2个省级生态县(舒城县、金寨县),1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43个省级生态乡镇,87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据测算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高达551.45亿元。

  六安绿色产业方兴未艾。目前,谋划储备了调转促重大项目 301个,总投资2611.42亿元。霍山县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近期正式入围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金寨先进光伏制造入选省政府重大试验工程。

  六安正在实施“合六叶工业走廊”全面升级转型。这条以312国道为轴的工业走廊全长87公里,沿线有国家级六安经济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3个工业集中区。这些工业园将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家具制造业。通过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全面提升六安的现代工业水平,在“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0%以上,亿元企业达到400家,10亿元企业达到20家,培育2-3家百亿企业,形成一批百亿级的产业集群,从而构建起六安的绿色产业体系。

  加大民生投入 加快脱贫步伐

  六安财政不富,但对民生投入一直加大经费投入,民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目标考核连续五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五年间,全市共实施省级民生工程项目43项,同时,六安市还结合实施了小街巷综合整治、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城市“一卡通”、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整治工程、城区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6项市级民生工程,49项民生工程共计投入资金434亿元,而且,以10%的比例在逐年递增投入。据统计,六安市民生工程财政资金投入从2011年的每年4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3.5亿元,受益水平由2011年每人每年约7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人每年约1200元。五年间,民生工程实施实现了从扶贫济困向保障民生转变,从局部救助向长效普惠转变,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满足发展需求转变,从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共建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全省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六安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初的 128.62万人减少至 2015年底的46.72万人,年均减少16.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0%减少至2015年底的9.01%。

  在脱贫中,六安建立脱贫攻坚信息服务平台,细化规范完成“四项清单”编制,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六安围绕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仅今年,市本级初步整合涉农资金10.4亿元。

  在脱贫中,六安突出项目支撑,围绕项目实施“四到”机制(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今年全市已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开展的农技人员结对帮扶,实施科技项目635项,带动21万户40多万人发展4000多个产业扶贫项目,全市完成户用光伏电站建设5150个、村级光伏电站建设40个。市里专项投入600万,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同时不断加大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实施力度,补齐基础短板。全市2016年285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开工283个,计划建设住房4961套,正在建设4255套,建成91套。加大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目前,已开工建设13245户,竣工9131户。全市已累计完成贷款发放超 5亿元,36个小企业和6000名创业者直接受益,就业援助对象帮扶就业率65.1%。给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近亿元。

  民生无小事,叶枝总关情。六安各级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殷殷嘱托,正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细落准落实。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