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贵州自2013年启动“5个100”工程以来,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省级农业园区已达到385个,累计完成总投资3473.6亿元。
基本上每个乡镇都建起了农业园区,都有园区覆盖,园区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特色高效农业、精细精致农业的重要平台和工作抓手。
农业园区引领贵州蔬菜、花卉、茶叶、药材等特色山地农业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园区年产值已达4083.7亿元;同时,有效带动山区近500万农民就地创业就业、脱贫增收,成为贵州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在贵州的西大门盘县,农业园区更是成为绿色崛起的新载体,唤醒了广大干部群众绿色发展意识,更多企业、商人响应工业反哺农业号召,踊跃投资农业园区,带领群众探索出“三变”模式,走上农旅一体化新路。
“走,到盘县看花去。”盘县农业园区处处是花海,几天也看不完:花海、茶园、采摘体验园、农家小憩,农旅休闲园区;体验农旅休闲,感受农味乡愁。
正是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强势推进,给贵州的西大门盘县带来一股绿色发展的新风。
近年来,盘县着力加大项目投入,引导鼓励煤老板、经贸商转型,响应工业反哺农业号召,投建农业园区,引领农业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市场化、农旅一体化,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如今,一个个农业园区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闪耀煤海,探索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新模式,开创了“三农”发展新局面。
●坚守底线谋发展 “六个强化”建园区
自从贵州大力推动“5个100”工程建设以来,盘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核桃、刺梨、茶叶、软籽石榴、花卉等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农业园区30个,以“六个强化”全力推动园区建设。
强化资源整合。整合发改、财政、国土、交通、农林等项目资金,注入县融资平台,吸引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建农业园区。
通过“211模式”,鼓励2家国有企业整合至少1亿元,帮扶1个乡镇打造农业园区。引导涉煤企业转型,全县9家煤炭企业转型共建设农业园区10个,引进农业项目66个,108家企业入驻农业园区,到位资金达47.8亿元,拟总投入76.5亿元。
强化平台支撑。明确5家县级(国有)平台公司牵头发展刺梨、核桃、软籽石榴、茶叶、花卉、中药材等主导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基地、做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主体、创建产业品牌等措施,实现“种、加、销”全产业链延伸,引领绿色产业提质增效。
强化科技支撑。搭建园区产业发展科技平台,与贵大农学院、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聘请专家教授、技术骨干指导园区建设。
强化流通市场。投资6亿元的盘州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全县已建成食品配送、冷冻企业4家,供销系统销售门面和仓储用地覆盖全县27个乡镇,确保农业园区产品及时流通。
强化主体培育。培养了信友公司、恒泰火腿、剑春茶业等63家农企,带动园区发展。
完成盘县火腿、普古蓝莓等55个无公害农产品和54个无公害产地认证,打造天刺力、信友、碧云剑等农产品品牌;培育引进电商企业,上线交易农特产品达500余种。
强化模式创新。探索推进“三变”改革新模式,激活沉睡资源、集中分散资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盘县组建国有平台公司,探索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利用土地等闲置资源入股合作社,壮大园区产业基地。
试点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统一管理使用农户、企业项目补助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贫困农户“特惠贷”等,增添农业园区内生动力。
有了资金和平台作保障,盘县农业园区发展如火如荼,亮点频闪。
园区产业更优化。共建成民主茶叶、盘关刺梨、羊场软籽石榴、胜境红梨等一批上万亩的园区主导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区28.87万亩。
园区特色更明显。涌现出哒啦仙谷、娘娘山、沙淤高山花卉等一批农旅深度结合的示范园区,形成了农旅融合新业态。
园区群众增收快。去年,全县一产增加值达45.58亿元,农业园区的贡献率达26%;带动园区周边6.41万人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增收3.85亿元,265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园区的引领下,盘县共建成软籽石榴、茶叶、核桃、刺梨、中药材和特色经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41.3万亩。
沙淤花卉园区、哒啦仙谷园区、娘娘山园区,更为农业发展探索出有益经验。
●沙淤花卉园区:延长产业链 美景能变现
初秋,盘县胜境街道沙淤村,宽敞的通村油路,白墙青瓦的村居错落有致,花卉、茶叶、元宝枫、中药材,红花绿叶,沙淤农业园区真是美丽极了。
园区位于盘县胜境街道南部,东连红果、西临云南省富源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省级风景名胜区红杜鹃森林公园就在园区内,有杜鹃种类2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90%,好个“杜鹃映日芳菲艳,松林浴翠清风爽”。
园区自2013年筹建以来,立足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强农旅融合规划,致力打造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化园区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新型功能,把园区建成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延长美丽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园区以花卉、茶叶、元宝枫为主导产业,结合中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引进企业13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
3年来,园区企业按照“三变”模式流转土地1万余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确保创业有平台、运行有资金、就业有机会、效益有保障。
园区核心区带动600余户220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企业和合作社引领下,园区建成了贵州花世界花卉生产基地、沙淤雨林谷花卉苗木基地等农旅一体的6个特色基地。
目前,园区种植樱花、桂花、高山矮杜鹃等室外花卉2400余亩,玫瑰、绣球等大棚花卉100余亩,年生产大棚盆花逾100万盆,引进了花卉组培生产,永生花加工制作技术,创立了贵州郑继兰花卉品牌,形成了沙淤高山花卉产业链,花卉产业年产值达2100万元。
种植茶叶7000余亩,形成“沙淤”、“碧云剑”等5个品牌商标,年产茶叶14.5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
从胜境街道小街村到岩上村三间房这条长达11.3公里的旅游路上,香樟、紫玉兰、桂花、地涌金莲、小叶女贞令人爽心悦目,用美丽连接云南。
园区的松月潭休闲区、四季花田、快乐采摘园、浪漫樱花园、星空露营基地、茶山花海等一批景点初具雏形,“隽美沙淤 人文故里”理想休闲度假区悄然形成。
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68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户年均增收1.1万元以上。
●哒啦仙谷园区:得片好景致 赚个好“钱”途
盘县两河街道办岩脚村,金秋时节,紫色的柳叶马鞭草花开正艳,蔬菜采摘园青翠欲滴,淡黄色的民居倒映在碧绿的哒啦仙湖中,哒啦仙谷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好一片仙境。
“我本来只想建一片蔬菜基地,最后却在政府扶持下,建成了一片美丽的花海,既赚嘴巴的钱,又要赚眼睛的钱。”园区老板、贵州农熠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谭庆高兴地说。
2012年,在县城开办超市的谭庆瞄准岩脚村有许家屯水库的灌溉优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超市”模式,流转土地引领村民规模种植特色蔬菜。
“这个地方只种蔬菜太可惜了。”谭庆说,岩脚村土肥地平、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是发展农业和旅游的绝佳地。
2013年,贵州启动“5个100”工程,谭庆敏锐地看到广袤农村蕴含的巨大商机,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岩脚村兴建哒啦仙谷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由于基础较好,哒啦仙谷当年就被定为省级重点农业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得到省市县的大力扶持,他们打破行政区域界线,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方式,形成联村党委书记负总责的全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效应。
园区以“三变”改革为路径,鼓励村民以土地、村集体山塘、机耕道路等入股园区。
目前,园区已吸引16家企业入园、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大户32户。
建成观景台、哒啦生态馆、七彩花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停车场、生态河堤、200亩蔬菜大棚、万头生猪养殖场,改造1203栋农户房,建成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农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园区帮助102户农户建成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优化农村能源使用,户均年增收节支4000元,村集体年增收超8万元。
通过农超对接,与阿里巴巴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基本实现园区产品线上订单、线下交易。
目前,总投资6亿元,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已基本成型。带动农家乐65家、乡村客栈122家,初步构建起“吃在园区、看在园区、玩在园区、住在园区、养在园区”农旅一体新格局。
园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日益凸显。2015年,接待游客54万人,旅游收入达4000万元;产值5.6亿元,吸纳500余人固定就业,带动1.27万户发展相关产业或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园区核心区466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岩脚村集体积累达300万元。
●娘娘山园区:“三变”探新路 绘出产业图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曾是六盘水市最偏远落后的村之一,出门就是坡,2012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
村的煤老板陶正学意识到采挖煤矿并不能带领乡亲过上富美生活,决定带领乡亲走休闲观光农业路,集体领头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吸引客人到娘娘山旅游。
2012年起,陶正学把经营企业的“套路”用在了乡村发展上,把山村当作企业来经营。先后牵头成立舍烹村银湖种养合作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搭建盘活农村资源的平台,闯出了一条“三变”新路,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资源变资产,盘活农村集体沉睡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娘娘山旅游公司吸纳园区核心区8个村,以生态林、水域、湿地等集体资源入股,村集体每年分红22万元。
资金变股金,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效益并让贫困户受益。整合各级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近2亿元,把其中的2252万元作为村集体和贫困户股金入股公司和合作社,共同壮大产业。
去年,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65万元。
农民变股东,鼓励村民以闲资和土地入股,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共有两县4乡18村6128户农民以2.18万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去年共分红830万元。
“三变”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激发了农民抱团发展的热情。园区建成万亩刺梨园、千亩猕猴桃基地、千亩蓝莓基地、百亩红豆杉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2.18万亩。
如今,以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山地旅游产业,已建成银湖广场、温泉度假小镇、江源洞、天鹅湖湿地公园、民族特色村寨、房车营地等,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
正开发打造六车河大峡谷、脚踩洞等自然景点,力争把娘娘山打造成集大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民族文化体验、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
为延长农旅休闲产业链,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还带领2700多户筹资建厂,生产罐头、火腿、香肠、腊肉制品,建起了水果保鲜包装厂、高山云雾茶加工厂,打造娘娘山空中索道、六车河大峡谷观光线路。
目前,娘娘山园区核心区8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
原标题:贵州农业园区成为绿色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