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的夯沙河顺着沟谷一路蜿蜒而下,绕九牛坡而去。依河傍坡坐落着吉首,花垣,保靖接壤的边远村落——让烈村。
8月16日中午,九牛坡山顶烈日当空,蓝天白云映衬着绿树青山,悠闲的牧羊人哼着歌,走在山间的青石板路上,竹竿一挥,羊群沿着石板路散落开来,各自寻找新鲜的青草。这位正放着羊的老人叫石七娃,尽管已年至古稀,从小便放羊的她“照顾”起一百多头羊来也显得游刃有余,健步如飞。
去年10月12日,也是在这个山顶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郭开朗曾亲切地握住石七娃的手与她交流。随后,高兴的石七娃打起苗鼓、即兴唱起了苗歌:“听话听歌要听音,让烈村民有远亲,省里来的工作队,如今成了乡下人,赔情不起记情到,祖祖辈辈记在心。”
放了一辈子的羊,走了一辈子的“牛屎路”,也穷了一辈子,石七娃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原本贫瘠的生活会因为湖南省委组织部扶贫队的到来迸发出崭新的气象。
74岁放羊老太一年能挣七八万
“‘牛屎路’并不是说真的满地牛屎,而是一到下雨天,山上的泥巴路就泥泞不堪,无法下脚。”石七娃怕“城里人”听不懂她的话,费心地一边比划一边解释着。
一旁的村支书告诉我们,让烈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牛角寨村民赖以为生的土地几乎都在这九牛坡上。上山劳作是村民们的日常,晴天一脚灰,下雨就一腿泥,稍有不慎,一个滑倒,整个人都掉进泥坑。
爱美又灵巧的石七娃怎么踮脚,怎么跳跃,放羊路上也不免被溅得一身脏兮兮。
如今,这条路上却不再有“牛屎”,2公里干净又美观的石板路架在了山坡间,盖住了村民们经年累月靠脚走出来的崎岖山路。在这条路的尽头,扶贫队还专为牧羊人修建了300多平米的羊圈,下雨天,不仅羊有了躲雨的地方,石七娃这样的牧羊人也能在这歇歇脚,吃个中饭。
拿出背篓里的锅巴,梨子,石七娃招呼着记者们吃。一瓶水,一包锅巴,一个梨子,这些就是她放羊一天的干粮,即使如今生活有所改善,石七娃仍然习惯了过去的苦日子。
“一头羊卖一千多块,今年能挣个七八万。”石七娃笑得合不拢嘴。去年,扶贫队获悉了她家的情况后,给她送去了50多头羊,如今,在她的培育下,已经发展到了150多头。看到扶贫队长宋敏站在一旁,石七娃硬要把梨子递给他吃,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外出打工的儿子儿媳回了家 明年就要建新房
年纪大了,还能挣钱,放羊路上,干净易走,下雨了,有地方躲雨……这些改变都让石七娃由衷地欣喜,而最让她高兴的还是儿子儿媳的回归。老伴虽然不在了,但是儿子儿媳回家了,孙儿孙女们绕膝嬉戏,石七娃的生活有了盼头。
扶贫队来后修建的600亩烟叶基地,石七娃的儿子龙明宋占了30亩。时下正是烟叶成熟的季节,龙明宋每天都要到基地上劳作。
“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多,收成不太好,但收入也还是可观,挣个九、十万不成问题。”龙明宋早几年便种过烤烟,因为技术瓶颈与山路艰险,他选择了携妻子外出打工。去年底回家过年时,听说村里来了“一群搞扶贫的”,嗅准时机,他就与妻子两人回了家。
扶贫队在村上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龙明宋作为“种烟能人”加入了合作社,除了自己种以外,他还要为合作社的种烟贫困户做技术指导。
“他们(扶贫队)来了,愿意帮我们,我们就得拼命干,干出个名堂来。”黝黑的皮肤,有力的臂膀,龙明宋的笑容里流露着农家人简单的快乐与实诚。
老母亲、两口子加一双儿女一家五口人蜗居在一个破烂不堪的竹泥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即使再没钱,为了给儿女们看看外面的世界,龙明宋还是咬紧牙关给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脑。现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栋砖房,给家人一个真正的家。
“今年年底就能开建,明年就能住上。”憨厚的龙明宋咧开了嘴笑,露出了一排牙齿。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