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第一渡,位于于都县城东门,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的集结点和出发地。(本版图片均由赣州分社提供)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82年前,为了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中央红军将士8.6万人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82年后的今天,记者站在于都的长征出发渡口,当年的历史画面不禁在脑海中浮现——于都河面上800多艘小船纷纷赶到渡河点,渡河点附近的百姓纷纷把自家的床板、门板、店铺板甚至寿材送到架桥工地,红军将士在600米宽的河面上紧锣密鼓地架桥前行……
时光荏苒,82年过去,于都的交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9年,于都河城区段第一座大桥于河大桥落成。从此,于都河上的大桥遍地开花般地建起来了。1997年,长征大桥建成通车;2002年,红军大桥建成通车;2014年,渡江大桥建成通车。如今,于都县城区有大桥4座,境内有大桥33座,汽车可以驶往全县每一个村庄。此外,县城主干道也由原来的一条东方红大街,发展到现在的滨江大道、贡江大道、长征大道等十多条;323国道、319国道和厦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驾车可全程高速直达南昌、广州、深圳、厦门;火车直达北京,动车可直达福州、厦门、深圳、杭州、上海。
交通的改变,必然带来经济的腾飞。82年前,于都县城主街全长不过1000米,整个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城区的南边是荒山野岭、一片滩涂。如今,一座新城从荒岭滩涂上梦幻般升起。贡江大道路网全线贯通,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于都中学南校区里书声琅琅……该县跨江南拓、扩容提质,规划11.5平方公里的贡江新区逐渐成形,整个城区面积已达2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25.6万人,一座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化都市正向市民走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古至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以前住在山上,出门、看病、小孩上学都很不方便。现在进城了,妻子在工业园企业上班,我在县城做小工,两个人一个月就能赚5000多元,比以前在山上一年的收入还多。”于都县上欧工业新区移民安置点思源社区的住户陈星宇对搬进新家的生活非常满意。
过去5年,于都县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在江西率先探索实施中心村、中心镇、县城工业园三级梯度移民搬迁扶贫模式,打造了思源社区、罗坳大桥移民新村等一批移民安置社区,搬迁户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仅2015年,于都就有5万余群众经历着和陈星宇一样的巨变,不仅离开原先的生活环境脱了贫,还在县城找到工作致了富。
于都是赣州市人口第一大县,也是赣州市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全县109.8万人中,常年在外务工的曾一度超过35万人。近些年,于都县不断促进工业园区扩容升级,引进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企业,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千方百计为群众增加就业岗位,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愿望。
于都县工业园区是当年红军渡河时的上岸点,园区内的赢家服饰是当地引进的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野岭,但由于该地块地处河畔,当时多家地产企业纷纷报出高价,希望将该地块收入囊中。当地的决策者们考虑到百姓外出务工的不易,放弃卖地的高收益,引进了赢家服饰,动员在外务工的群众返乡就业。2015年,该企业全年生产服装120万件(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600多个。
在该县对服装产业的高位推动下,全县服装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全县有大小服装服饰企业2000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5万工人的背后,是老人有子女照顾,孩子有父母看护,家人得以团聚。
“安居乐业,民之所望。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采访中,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坚定地说,“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这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绝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于都河的水依然静静地流淌,这座红色之城正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鄢朝晖 唐 燕
原标题:于都:“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