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宾阳县:精准扶贫授人以渔 群众自选产业斩“穷根”

2016年09月02日 11:01   来源:南宁日报   

  今年以来,宾阳县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对扶贫对象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对症下药,通过产业“造血”扶贫、培训技能、第一书记一线扶贫等举措,加大扶贫力度,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群众自选产业斩“穷根”

  韦健是宾阳县思陇镇六高村委谭罗村的贫困户,家里四口人,有两个读大学的儿女。因学致贫是韦健家庭贫困的原因。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扶贫工作队员通过走访了解到韦健在养殖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缺乏资金,养殖规模难以扩大,收入也捉襟见肘,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为让韦健家庭早日脱贫,扶贫工作队结合他的特长,通过引导、申请无息贷款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借助扶贫贷款,韦健的养猪产业已初具规模,养殖肉猪从最初的5头增加到47头。

  种养产业的发展让韦健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还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带动和帮助六高村委其他贫困户养殖肉猪,目前六高村委肉猪养殖达到了400多头。

  今年以来,宾阳县深入贯彻执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决策,积极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在金融放贷5000万元发展扶贫项目的基础上,采取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户参与扶贫产业开发,大力培育贫困村特色种养产业。为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经过镇、县两级核查工作组对申请产业扶持的贫困户名单和项目规模进行核查验收审批,共有扶贫受益户1267户,受益家庭人口5000多人通过验收获得生产扶持。截至8月10日,全县共发放扶贫产业项目扶持资金486.9万元,有力加快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培训技能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陈平镇义平村是贫困村,地处山区,外出务工人员多,大部分田地属于荒地,荒地上生长着大量的水草,非常适合养鹅,这几年鹅的市场销售也一直看好。该镇在村委所在地建起一个养鹅基地,承担产业带动和对当地村民的技术培训。村民韦振荣的妻子长期卧病在床,2013年的一场车祸让韦振荣落下了腿部残疾的毛病,因而成了贫困户,生活费用只能依靠亲朋好友的爱心支持。

  去年设立在该村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成后,有针对性地组织韦振荣及部分群众到基地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韦振荣成了技术能手,被聘到基地工作,月薪2000元。韦振荣高兴地说:“通过学习,掌握技术后我在基地负责养鹅,在家里还养了基地资助我的20只鸡苗,生活总算有着落了。”

  今年以来,宾阳县人社、农业、林业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县48个贫困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目前,全县48个贫困村都开展了种养、加工、家政服务、育婴师、中式烹饪、电工等各种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训包括贫困群众在内人员超过8000人次,大部分受训人员掌握了1至2门技术,实现了就业创业,为早日脱贫奠定了基础。

  第一书记一线扶贫

  “这座桥终于修好了,打心底里高兴,我们盼了几十年了。现在村里小孩上学、村民进出再也不用走‘独木桥’了。”宾阳县武陵镇六蒙村委和义村民马贵虎望着新修的桥,高兴得合不拢嘴。

  和义村所在的六蒙村委属宾阳县贫困村之一。和义村就在六蒙村委的进村道路边上,离进村的水泥路不到200米,但就是这200米,让和义村村民彻底感受到了什么叫“回家难”。因为在这条村道上有条河,隔断了和义村村民进出的道路。过去,村民只能通过用一根电线杆搭成的“桥”过河,摩托车只能蹚水过河,汽车根本不可能开过河回村,一到下雨整个村就成了孤岛。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2013年该村已经成功申报“一事一议”项目,但由于村里人口太少,仅获批1万多元资金,无法满足修桥需要。为解决村民的安全及出行问题,今年初,驻该村第一书记孟团庆通过多方走访努力,争取到相关单位大力支持,筹措了近7万元资金,彻底解决了和义村村民修桥的资金问题,并于5月建成了一条跨河桥,打通了村民的回村路,致富路。

  宾阳县48个贫困村有对应4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孟团庆和其他47人均为村里的第一书记,他们站在扶贫第一线,不实现脱贫目标,帮包单位不脱钩、第一书记不撤回。

  在第一书记身后,宾阳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党员干部按照“县处级领导包3户,科级和科级以下干部包1—5户”的原则,确保结对帮扶工作全覆盖,目前宾阳县共派出3692名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上下齐心协力解决精准扶贫瓶颈问题。

  原标题:宾阳县:精准扶贫授人以渔群众叫好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