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昔日“光棍村” 如今幸福村——浙江“精准扶贫”背后的3个故事

2016年08月29日 10:03   来源:浙江日报   

  “包容”是G20杭州峰会关键词之一,它强调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球,促进公平公正。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在中国,浙江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前列:1997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2002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2015年,提前高标准消除绝对贫困……近年来,浙江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坚持精准导向、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带领浙江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让我们关注3个故事,品味提前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背后的浙江“招式”。

  送技术 送岗位 送服务

  “云和师傅” 带你致富

  石余凤很忙。种植食用菌20年、已拥有云和县最大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的她,最近又重新开始和菌种、菌棒打交道。让她重操旧业的,是县里一项帮扶活动。今年初,这位拥有高级技术头衔的企业老总,作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和3户困难户结对,手把手教会他们食用菌种植技能。

  兰石生今年66岁了,女儿远嫁后,他和妻子先后身患重病,花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石余凤的到来,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3月她免费给我们家提供了2万棒的食用菌,年底我们可以有近9万元的效益。”望着临时搭建大棚里的菌棒,兰石生喜不自禁。

  “创业致富带头人,指的是有一定产业基础、又有帮扶低收入农户意愿的人。”云和县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办公室主任徐仙娥告诉记者,近年来,云和把强化农民培训工作作为推进新型农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计划到2017年底累计培育300名带头人,实现2000名低收入人口增收。按照实施方案,致富带头人要立足自己所在的村,帮扶至少3名低收入农户。带头致富不是一味捐钱捐物,而是要把思想上的帮扶放在首位,通过扶“志”、扶“智”,带动有致富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步伐,要求找准项目同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结合点,增强低收入农户自身的就业致富能力。

  在云和,“云和师傅”是这批带头人中的主力军。“云和师傅”是当地从农民中培养发展起来的,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的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2005年以来,“云和师傅”培育出510名各行业的佼佼者,产业开发足迹遍布全国。通过县“百师扶贫助千家”计划,政府组织这批“师傅们”反哺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这批人的增收技能本身就是基于当地资源等优势发展起来的,对低收入农户来说,这些“师傅”的增收技能“接地气”、效果灵。

  目前,针对已有产业的低收入农户,“云和师傅”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式传授技术;针对有创业条件的低收入农户,根据他们的产业创业发展方向,免费提供优质种子、种苗;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利用“云和师傅”创办的合作社、企业、基地,专门设立低收入农户公益岗位,对帮扶结对的低收入农户,师傅们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产前提供信息、种苗、资金等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保证市场销路。

  “我们村最近3年有七成村民盖了新房,去年盖起来的就有7幢。”说起雪梨给云和县元和街道苏坑村带来的变化,村委会主任雷宗明喜不自禁。

  苏坑村村民蓝小建种梨已有17年。去年,身为“云和师傅”的蓝小建给低收入农户蓝雷福送了110株梨树苗,还手把手教他种梨树。苏坑村98户人家原先有49户都是低收入农户,如今在蓝小建这位“带头人”的带动下,家家户户种起了雪梨,去年就发展了670亩新基地。现在村里光是报名当“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就有12人。

  为调动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云和县还设立了“云和师傅慈善道德基金”,专门用于奖励成功创业的低收入农户。

  截至目前,已有104名“云和师傅”结对340余户低收入农户,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80余万元种苗,直接增收约600万元。

  下山脱贫,告别“穷山窝”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我们村以前很偏僻很穷,现在却变得世界闻名。”夏日晚风吹过,武义县俞源乡新九龙山村71岁的村民刘生明在给11岁的小孙女讲村里的历史——2004年5月,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召开,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经验成为世界首脑关注的对象;2007年9月,一批西非国家官员专门来新九龙山村考察。

  九龙山村,原位于武义县西南部的大山里,海拔在900米以上。因为全村被9个绵延如龙的山头环绕,故而得名。但是,大山深处的生活相当不易。

  1996年11月,九龙山村从九龙山上整体搬迁下山。这是武义县首个整村搬迁的尝试。九龙山村搬到了北侧距离老村约10公里的一个平原上,紧挨着220省道。

  “搬下来之后,日子一年年变好了。”刘生明说,在山上住的是50多年前的破旧房子,下山后,他们盖起一幢3层楼高的小洋房,政府给出许多政策优惠和补贴,全村水、电、有线电视都安装入户。最重要的一点,他的儿子刘炳青娶上了媳妇。因为偏僻、贫穷,九龙山村以前是个有名的“光棍村”,当年全村有42个光棍,曾连续6年没有出生一个新生儿。下山两年后,新村为中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刘炳青和妻子滕法翠就是其中一对。下山后第10年,新九龙山村已有25对新人喜结连理,30个孩子出生。

  2004年5月,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召开的综合性扶贫会议。就“大规模增进减贫成效”这一主题,与会代表就“减少贫困、持续增长”的各种实践模式展开交流和学习。九龙山村的成功经验在会上得到全球关注。

  “当时,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大家高兴坏了。”刘生明回忆说,2007年,还有外国人专门来新九龙山村考察,大家都感到很自豪,村里比过年还热闹。

  下山后,村民开始寻求发展。刘炳青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他以前当篾匠四处打零工,现在回乡做起了“菜掌柜”,每天开车从城里批发蔬菜,到周边的工业区、大村子零售,一天销售额有上千元。滕法翠在家门口的工业区做车工,一年有5万元左右收入。

  刘生明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靠打零工一年也能赚个万把块钱。今年,他在自家田里搭建起两个大棚种蔬菜,自产自销。去年10月,刘家换了一辆东风小康运输车,还打算再装修3楼的房间,添置几件新家电。

  去年,新九龙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6万余元,是下山前的40倍。生活条件好起来的村民在孩子受教育等方面有了更多期待。“两个孙女,小的在旁边的王宅小学读书,大的今年刚刚考上大学。”刘生明说,下山之后,孩子上学不再难。

  武义县农办(扶贫办)主任蒋学望说,20年来,武义已经把深山区423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易地脱贫,使占全县总人口近六分之一的5.1万名原生活在“穷山窝”的农民与贫困告别。如今,武义县下山脱贫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早已超过万元。

  山海协作异地扶贫的金磐探索

 

  财富“飞地”:借你一块宝地

  1月至7月税收2.25亿元,同比增长22.92%;半年税收占磐安全县半年财政总收入四分之一;亩均税收达近20万元。这是位于金华市区占地2.1平方公里的浙江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给出的数据。

  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我省集“政府扶贫、山海协作、生态补偿”为一体的异地扶贫开发的样本,成为磐安县引进人才、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世界难题。位于我省中部、有“浙江之心”之称的磐安曾面临这一困境。这里是我省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而另一方面,当地百姓对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

  “磐安以前工业基础差,群众开玩笑说县里只有‘一根烟囱、18名职工’。交通不便,从金华市区坐车要两三个小时。”磐安县政协副主席、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陈平说,区域环境制约,磐安当时要摘去贫困的帽子,困难重重。

  山海协作为磐安带来了机遇。山海协作是浙江扶贫开发一种重要载体,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支持山区的发展,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995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金华在市区划出一块“飞地”,创设了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

  21年过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磐安借助该工程,在金磐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引进杭、温、台以及金华等地的山海合作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区内已有各类工商业企业80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2家、税收超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优势企业占磐安全县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占80%。”据陈平介绍,其中,中国皇冠集团、浙江娅茜内衣有限公司、浙江和勤通讯有限公司和浙江鹏孚隆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山海合作项目,已成为国际国内行业的佼佼者。

  蓬勃的经济发展带来稳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在金磐就业的职工已达3万余人,其中磐安、金华以及外地职工各占三分之一左右。1万余磐安人从大山里走出来,在这里就业、创业、生活。据统计,近10年,磐安农村人均收入增长了273%。

  来自磐安尚湖镇的浙江威邦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校波把企业从磐安搬到金磐开发区,10年间已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全球第二大泳池设备制造企业,企业金磐分部的行政人员中约有10%来自磐安。“公司每年在慈善方面支出约60万元。”陈校波说,希望能给磐安的发展尽一份力。早在2007年,他的企业就设立了助学基金,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考上专科、本科的磐安籍困难家庭大学生。

  据陈平介绍,磐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得到了开发区内企业的支持,不管是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还是抢险抗灾,区内企业家总是全力支持;特别是前年磐安开展治污水等环境治理工作,开发区企业捐款达1000余万元。

  企业外迁,给磐安保护生态腾出空间;源源不断流入的税收又提供了资金支持,磐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4.74个百分点,达80.14%。今年上半年,全境地表水和各出境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94.3%,排名金华市第一。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的设立不仅为磐安发展不断注入动力,也为保护浙江中部生态和饮用水源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