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抓住贫困县帽子不放,反映出一些县领导干部存在着懒政思维。除了那些确实比较贫困的县之外,某些并不贫困的县争当贫困县,或者已脱贫的县不愿摘帽,根源还是经济利益的吸引和诱惑。其突出表现就是“等靠要”。
对真正的贫困县进行帮扶,自然是责无旁贷。而给“富”县戴上 “穷”帽,不仅有违扶贫工作 “雪中送炭”的初衷,更有损公平公正,也让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名不副实的 “贫困县”是否也应该进行清理了?
【阔:未脱贫就摆阔】
案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说:“我到所谓的一个贫困县去讲课。就餐时,一进门,三大桌子酒席,中华烟、茅台伺候,我都晕了,心思这哪是贫困县啊?县城最豪华、堂皇的一座楼就是县政府,二十多层,办公室满满当当。县政府养那些人,县财政都不够。”遗憾的是,他描述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贫困县三个字就意味着每年数千万的财政拨款,而这些钱具体用在什么地方就很少有人去关心了。
【浮:“好大求全”面子整容】
案例:一些国家级贫困县不仅在吃喝上花钱大手大脚,还乐此不疲地修建豪华办公楼。近年因兴建豪华办公楼被媒体曝光的国家级贫困县:陕西横山县,花费约1亿元修建高23层的政府办公大楼;河南宁陵县,斥资千万兴建机关办公楼建筑群……
又穷又富的这种反差,暴露了一些贫困县存在重经济、轻民生误区,只关心自己的“财政盘子”大了没有,这种“暴富”虚火大、底子薄,缺乏竞争力,而且面临因决策失误、权力滥用等造成的公共财政风险。
【乱:“穷”“富”帽子一头带】
案例:国家扶贫办2001年发布“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时,内蒙古的准格尔旗已经在“西部百强县”中排名37位,到2005年,准格尔旗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排名89位,从全国贫困县到百强县期间不过短短5年时间。
如果富县还戴着“穷”帽,无疑会扰乱国家的扶贫重点,国家的有限资金可能会被低效甚至是无效使用,甚至国家的优惠政策、开发项目设置可能导致“富者更富、穷的还穷”。
【怕:摘贫困帽成“罪人”】
案例:有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个旗,旗委书记是当地人,2000年该旗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旗委书记被提升为副市长。然而,副市长从此每次回老家都只好悄悄地来,悄悄地去,原因就是当地人骂他“为升官而摘了‘贫困帽’”。
贫困县可以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尽管国家扶贫资金不同时间有不同变化。不少优惠政策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这一大块唐僧肉丢了,多少想不劳而获的人自然会痛惜。
【超:副职扎堆“不差官”】
案例:2011年4月,四川巴中市下辖的3个国家级贫困县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被曝“超配县长”,3个县县长配备情况分别是:1正9副、1正10副、1正9副;8月,又有网友发现,国家级贫困县贵州赫章县的政府网站上列有12位副县长名单,这还不包括一位“副县级领导干部”。
有些地区,越是落后越是官本位观念浓厚,为了解决级别问题,只得设置更多“副职”满足需求。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