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革命老区石楼:沟域经济PK深度贫困

2017年12月06日 18: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林鄂平

  沟壑纵横,梁峁成群,这是位于黄河东岸、吕梁山西麓的山西石楼县典型地貌特征。

  山高、路远、沟深,往往伴生着贫瘠、偏僻、贫困,“刨个坡坡儿吃个窝窝儿”,是祖祖辈辈居住在此农民的生活写照。

  沟沟壑壑,注定是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吗?

  革命老区石楼,用发展沟域经济的行动在回答。

图为黄土高坡上的贫困户住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摄)

  沉淀的优势与面上的劣势

  石楼的的优势能娓娓道来。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记载着远古文明,青铜器透射着殷商文化的灿烂。

  红军东征的首战地,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的创作地,镌刻下英勇的红色历史。

  这里有山、有水、有林、有景。棋盘山、团圆山森林茂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黄河第一湾恢弘壮美,被誉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弯”。

  与厚重的人文、绝美的自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石楼的穷。

  怎么个“穷”?12月1日,“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采访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请县委书记油晓峰对石楼的“穷”做一个概括,他说:“一高、两低、一差”。

  “一高”,贫困发生率高:36.3%。山西省的贫困发生率是11%,石楼高出3倍多,为“山西之最”。顺便说,全国的贫困发生率如今是4%以下。

  “两低”:财政收入低,全省最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870元,还低于国家现行贫困线标准。典型的县穷民穷。

  “一差”: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没有高速公路、国道和一级公路过境。

  如今,石楼县贫困人口11336 户 33521人,贫困发生率达36.3%,成为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但是,拥有东征精神、吕梁精神、梁宝精神的新时代石楼人表示不服,认定沟壑带来贫穷也蕴含机遇。

图为薛家垣村民领化肥空隙时间,走进梁宝事迹展览馆与记者谈梁宝生前感人事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摄)

  创新引领,唤醒休眠的沟域

  石楼县境内大小沟壑5700余条,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长期以来,走的是传统的“靠山吃山”的路子,“山顶秃、山腰乱、山脚滚满石头蛋”。

  石楼县确立新的资源发展观,叫响“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以沟域经济攻克深度贫困。

  有人问,沟域经济是干什么?

  通俗地说,就是围绕沟沟岔岔把经济做强做大。专业一点说,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于一体,在实施土地流转的政策基础上,以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自然景观和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统筹群众和社会投资,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形成经济与生态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高效带动农民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生态农业新探索。

  又有问,沟域经济谁来干?

  多元投资、能人带动。主要采取承包、流转、拍卖等方式,引导企业、村委、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发,60%为个户投资,部分为招商引资项目,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实现脱贫。

  石楼县跳出窠臼,创新出台《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购买式治沟实施办法》,放活沟域经济投融资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采取合作社治沟造地的办法,让贫困户充分参与治沟全过程,调动全社会参与治沟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团,加强对贫困户进行产业扶贫指导。完善“一户一策”扶持奖励办法,在落实省市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贫困户种植、养殖给予补贴,鼓励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鼓励贫困户采取领办、入股、合作等方式实现收益。

  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的问题,关键来了,“怎么干”?

图为“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记者在惠民养蜂专业合作社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摄)

  一乡一点,示范推进,形成以点带面效应。

  2016年,全县集中打造了20多个流域综合治理典型,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采摘旅游。灵泉镇由原来的1家示范点拓展到金鸡计划、水貂养殖、关头和胡家峪生态园区4家沟域经济实体。罗村镇由湖羊基地的单打独斗发展到泊河沟流域治理等3家典型。义牒镇由寺湾村古城垣苹果精品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了义牒村水裕沟和下河村沟域经济园2家治理典型。小蒜镇王家畔、兰家沟等地的养殖项目扩展到3家。龙交乡新铺开了王家沟丰泰农庄300头规模肉驴养殖,麻庄村1500头自动化养猪,德义河3000只土鸡散养,甘河村100头规模养牛4个项目。

  一沟一策,因地制宜,形成多元产业形态。

  形态之一:特色产业主导型。在沟域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将产业进行融合、延伸,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义牒镇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建设古城垣苹果精品科技示范园,发展苹果产业,项目集旅游观光、采摘品鲜、冷藏保鲜、包装外销为一体,覆盖农户70户,涉及贫困人口220人,成为现代农业的综合示范工程。

  形态之二:农林农牧结合型。在开发出来的沟域当中,实行经济林、生态林、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有效带动沟域辐射范围内的农民增收。义牒镇水峪沟沟域,发展了一个多种水果采摘园,建设了10个蔬菜大棚、4个水果大棚,一座存栏400头猪的现代化养猪场,带动贫困户25户78人,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形态之三:休闲旅游型。在沟域内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郊外观光、休闲、踏青、采摘等体验服务。前山乡麻衣沟流域依托黄河奇湾优势,建设了5亩绿色大棚蔬菜采摘园、13亩有机红枣采摘观光园、5户“农家乐”、1个鱼塘,去年吸引游客2万人次。罗村镇规划建设的故国桃花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打出青铜文明、桃花女文化两张文化旅游牌,着力打造城郊观光型农业生态景区。

  曾经冷冷清清、一穷二白的山梁沟岔,由此释放出蓬勃生机和致富希望。

农兴源农业生态园肉驴养殖带动20户60人脱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摄)

  贫困户依托沟域经济快速脱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中央媒体山西石楼扶贫行”中采访收集了不少实例和数据——

  灵泉镇马村村委有329户976口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249口人,2016年马村依托生态脱贫,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双赢。

  龙兴源农业生态园区与大象集团合作自动化养猪项目达到万头规模,带动20户70人脱贫。以“支部牵头、村委组织、合作社经营、贷款撬动、贫困户分红”的肉驴养殖模式,带动20户60人脱贫。

  第一批55个“一村一主品一主体”贫困村,将带动550户贫困户6609人脱贫。

  龙交乡寨则上村将沟面、山坡和沟口整体规划发展,沟面种植绿色谷子、红色高粱、特色藜麦等农产品,推行“百牛千鹅万猪计划”,并开展生态旅游,打造农家乐。去年,一个沟就带动了40多户贫困户脱了贫。

  小蒜镇高家岔村结合自身优势,将养蜂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主导产业来抓,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及小蒜镇党委的指导下,成立了惠民养蜂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小雪林”。合作社秉承集体建场、技术人员定点管理、贫困户全体受益的原则,由村委统一管理,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由具备成熟管理经验的贫困户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生产,养蜂产业形成的利润分三块进行分配,20%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20%的利润作为村集体收入和村民的福利开支,60%的利润用于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分配。

  最典型的是富民林牧公司探索实施的“借羊还羊(还草 )” 模式。“借羊还羊”即由贫困户申请、村委推荐,与公司签订合同,每户借羊10只,采取三条途径合作:一是借羊还羊,即按借羊体重400斤,按450斤比例归还;二是以草抵羊,用玉米、秸秆、豆类按市场价折称相抵;三是以款还羊,按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价协商还款的方式还羊。截至目前,全县借养农户达到150户,带动8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

  毋庸置疑,这些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着石楼贫困户贫困群众受惠于沟域经济的兴起。

    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面对同样的环境,试着换一种眼光和思维,结果可能迥然不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