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雄
扶贫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精准扶贫是缩小贫富差距、补齐发展短板、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务实之举。打赢新时期扶贫攻坚战,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眼下,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定向偏差,引发了一系列需要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出现了精准扶贫识别机制不精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机制作用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立足“精准”二字,科学研判现阶段扶贫工作的新特征、新瓶颈、新症结,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有效处理好精准扶贫过程中影响全局的若干重要关系,保障精准扶贫战略顺利推进。在这一过程中,要找准精准扶贫的三大发力点。
构建多维识贫体系
精准识别贫困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识别贫困,正确地识别出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在这一过程中,要总结全国各地在精准扶贫中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的经验,探索符合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实际且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贫困识别方法,构建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为精准识贫进而精准扶贫奠定基础。构建多维识贫体系,精准识别贫困,一是规范“识贫”和“定贫”的程序。各级扶贫开发主管单位应将扶贫对象识别和确定管理机制建立起来,构建全国扶贫信息开发系统,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应遵循“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的原则,综合采用群众评议、实地调查等方式,确定贫困人员和贫困地区,并建档立卡,使信息真实完善。二是将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提高村级班子素质,保障“识贫”的公开和公平。三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各地区制定相应的贫困筛选标准,使对贫困的识别更为精确,真正做到扶真贫。四是对扶贫开发实行动态管理,将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建立起来。
创新投入机制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精准扶贫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扶贫资源投入结构与方式的影响,换言之,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成效。所以创新投入机制,提高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势在必行。一是统筹规划,合理调配扶贫资源。既要将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及闲散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又不忘吸收更多的社会扶贫资源并进行统筹规划,使扶贫资源更为充足,同时将扶贫对象与扶贫资源紧密对接,对需求量较大且具有良好帮扶效果的资源应当重点进行统筹并优先予以安排。二是将合理的资金整合机制建立起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通过统筹扶持等措施,同时实施政策叠加,提高扶贫资源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四是将性质不同、来源不一和形式多样的扶贫资源集中起来投入扶贫项目中,对多源综合性贫困问题有效地加以解决。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形成精准扶贫合力
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与贫困人口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精准扶贫的实施,一方面要重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扶贫开发取得更大的成效。当前,在精准扶贫中市场机制作用并不明显。比如,我国贫困地区比较少存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因而扶贫项目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其强有力的依靠,贫困人群或是贫困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难以打开销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精准扶贫中用好市场机制,乃题中应有之义。在精准扶贫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在于从市场中获得动力与活力,在对扶贫资源进行聚集、整合并加以利用的过程中积极将市场主体引入其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充满活力,从而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不断提高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使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如可考虑在贫困地区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起来,以此来聚集各种扶贫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扶贫资源,使扶贫资源合理地流动。二是将市场主体引入扶贫项目立项和实施等环节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众多的社会组织等积极投入扶贫当中。对于这些企业、社会组织或者是个人参与扶贫,可考虑本着自愿的原则、采用包干等方式来进行。三是增强扶贫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培养其利用市场机制加大扶贫力度的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自觉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高原)